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經濟百業齊放 雞西6個『腳印』刻錄5年成果
2007-10-22 14:30:2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2日電 連日來,十七大的聲音通過電波、視頻、報紙,傳遍祖國邊陲——雞西的每一個角落。同時它也提示著,過去5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已永載雞西史冊。記者截取200萬雞西人匆匆步履間的6個『腳印』,為他們昨天的榮光作證。

  經濟轉型由『煤獨秀』到『百業齊放』

  近年來,立足調整、優化,雞西大力實施『循序漸轉』戰略,經濟結構跳出『一煤獨秀』,走向『百業齊放』。

  做『精』資源產業,重點實施洗精煤、煤轉焦、煤轉電和煤化工大項目。做『強』接續替代產業,以特色工業園區為載體,壯大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制造、食品制藥等新型支柱產業。做『大』節能環保產業,大力推進矸石制磚、瓦斯發電、稻殼發電、秸竿氣化等循環經濟項目建設。種植業重點抓好600萬畝興凱湖優質水稻產業帶建設,畜牧業走規模化、科學化、專業化養殖之路,2006年產值上昇到佔農業總產值的36%。打造興凱湖、烏蘇裡江兩大『龍頭品牌』和一批特色鮮明、品位獨特的精品旅游線路、特色景區,2006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93.8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10.9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了45%和135%。一座新興生態旅游城市正在崛起。

  『煤城』雞西不那麼『黑』了。短短幾年間,煤炭經濟佔雞西經濟的比重由56%降為現在的1/3。

  循環經濟由『錯位』到『歸位』

  幾十年來,和雞西煤炭、糧食生產伴生的瓦斯氣、煤矸石、爐渣、秸稈、稻殼、米糠等,一直『錯位』成垃圾。

  近年,雞西煤矸石發電制磚、爐渣制磚、稻殼發電、米糠油等一批循環經濟項目出盡風頭,佳源煤業集團3.6億塊煤矸石空心磚項目、奧宇石墨集團礦渣建築砌塊項目分別被列入國家『十大重點節能』項目,稻殼發電供熱、米糠油生產、寒地新型沼氣池等農村循環經濟項目建設蓬勃興起。

  目前,全市廢棄物綜合開發利用企業發展到66家,年利用煤矸石、石墨尾礦渣、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250多萬噸,年生產空心磚、路沿石等新型建材近2.8億塊;年利用瓦斯氣3000多萬立方米,焦爐廢氣近8000萬立方米,發電近1億千瓦時。變廢為寶,實現年產值7億多元,稅金8600多萬元。

  廢物向寶物『歸位』,雞西循環經濟發展機制和框架初步建立。

  和諧建設由『梗阻』到『順暢』

  近年,雞西市直面紛繁復雜的歷史性矛盾和現實問題,千難萬難中全力為百姓解『梗阻』,順民心暢民意。

  關注民需,在市區、農村和礦區分別實施了全天供水、人畜飲水和管網改造工程。在政府督促下,產權部門和物業部門逐樓逐戶落實資金,9295戶市區居民和135棟樓房結束了洗衣做飯『看表掐點』的歷史。先後投入2642萬元整治『兩溝一河』,2673戶居民告別『龍須溝』。

  關注民生,今年以來累計6.9萬名城鎮居民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控制指標0.6個百分點。

  關注民難,對3352名城市低保家庭和農村貧困家庭住宿生實行伙食費和交通費補助,投入2.1億元徹底消滅了現有D級危房,一次性投資2000餘萬元修建了可供養450名『五保戶』的雞西市農村老年福利中心,實現了市區『五保戶』全部統一集中供養。

  農村『舊貌』換『新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雞西認識高、准備足、行動早。

  綠色食品產業昇級,年產值24.2億元。注入資金1600多萬元扶持農民養豬,新建18個種豬繁育基地和肉牛繁育基地。培育和引進四級龍頭企業61戶,帶動16.8萬農戶致富。投資200多萬元發展農家旅館200家,戶均增收2至3萬元。去年以來累計投資5.3億元,實施農村道路建設項目220項、總裡程1238公裡。投資5992萬元,使3.67萬農民吃上自來水,8600多戶農民用上沼氣、秸稈氣清潔能源。改造鄉鎮衛生院47個,新農合受益群眾45萬人。投入9547萬元,比全省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

  實施共建包扶,81個中省直和市直單位與69個試點鄉、村結成對子,投入資金1800多萬元解決難題700多件。組織千名乾部下基層,71戶強企與51個弱村結對幫建包扶。39個鄉鎮與9個農場的管理區結成對子,共建共享道路、醫療等基礎設施。

  『舊貌』換『新顏』,雞西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區域共建由『壁壘』到『共贏』

  近年,雞西創新模式、完善機制,區域共建全面開花結果。

  與農墾牡丹江分局聯手共建,縣(市)和農場、鄉(鎮)與管理區結成對子,互派54名優秀乾部掛職。今年作為『場縣共建合作年』,雙方共同開展10項活動。共建650萬畝興凱湖優質綠色水稻產業帶,全國規模最大。建成市、縣(市)、鄉(鎮)三級科技示范園區74個,墾區19項新技術在地方210萬畝農田應用,1400多臺(套)大型農機具為地方代耕代種100多萬畝,地方水稻單產提高了100公斤。目前在墾區從事種植業的農民有9000多人,每年增收上億元。雙方共同籌資7億多元,建設了1700多公裡公路,使區域內公路基本實現了硬化。共同引資3億元,新上或改擴建項目53個,達產後每年可實現稅收1億元。

  雞西市還開展了與礦業集團、森工林業局的共建。打破『壁壘』,區域經濟實現了多方『共贏』。

  人纔由『斷檔短缺』到『高端濟濟』

  雞西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人纔尤其是高檔人纔短缺。

  2005年,雞西啟動『興凱湖智力行』活動,邀請煤炭、化工、水稻、生物制藥、地質探測等22個專業的院士、專家及高層人士辦講座、諮詢、技術交流。牛文元院士對雞西未來發展六大產業集群作出了科學論述,馬建章院士親自指導精品景區規劃編制工作,張鐵崗院士解決了多煤層瓦斯治理等10個煤礦安全難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在雞西大學建立了科研基地,10家博士後農家科技園的建立首開我國高端人纔直接服務農戶的新模式。

  三年來,兩院院士15人次、外國專家40人次、國內知名專家100多人次為雞西解決技術、管理、生產等方面難題200多項,建立起高端濟濟的人纔引進模式。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