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理論宣傳與群眾熱點的契合點--評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
2007-10-23 05:42:3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教授 於欽讀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3日電 題:理論宣傳與群眾熱點的契合點——評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

  ●深邃的理論通俗化,重大的戰略形象化,新的成就具體化;

  ●理論創新的成果大眾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於觀眾的娛樂與消遣之中。

  ●《為人民謀幸福》是理論宣傳手段和形式的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創新,是廣播影視弘揚主旋律手段和形式的創新。

  ●《為人民謀幸福》是一種不宣傳的宣傳,不教育的教育,不灌輸的灌輸,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是一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

  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金秋十月,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和黑龍江電視臺聯合攝制的八集大型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向黨的十七大獻禮的重點節目,在黑龍江衛視頻道連續播出,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同時也受到了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宣傳工作者、電視工作者的普通贊譽和高度好評。

  大型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是理論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典范。該片把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具體化、形象化,用直觀、生動的事例展現在觀眾面前。《為人民謀幸福》對十六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行了朴實、通俗、深入淺出的闡釋;對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前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客觀清醒的介紹和分析。該片用大量的史料、數字、事例、圖表、圖示、照片和歷史鏡頭,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化機構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黨和國家工作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如果說,為迎接黨的十六大召開,黑龍江電視臺推出的大型電視政論片《使命》是一種探索、一種嘗試的話,那麼,今天為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推出的大型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就是一種精品展示。它把深邃的理論通俗化,把重大的戰略形象化,把新的成就具體化,把理論創新的成果大眾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於觀眾的娛樂與消遣之中。《為人民謀幸福》是理論宣傳手段和形式的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創新,是廣播影視弘揚主旋律手段和形式的創新。《為人民謀幸福》是一種不宣傳的宣傳,不教育的教育,不灌輸的灌輸,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是一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

  大型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該片從創意、設計大綱、解說詞初撰、資料准備、實地考察、學者采訪和後期制作等,無不凝結著理論宣傳工作者、理論研究工作者、理論教育工作者、政策研究工作者和電視工作者的辛苦勞動。參加該片制作的有省委宣傳部及理論處、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省委黨校、省社科院、在哈高校和黑龍江電視臺的領導、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是這些領導和同志們的分工協作、辛勤勞動、群策群力、優勢互補,纔有了這部政論片的問世。廣大觀眾看到了說實話、講實事的政論片,通過黨中央的民生舉措領悟到了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我作為該片的顧問和撰稿人之一,不但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從該片中受到了教育和啟迪,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從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決心和信心,力爭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教。

  大型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也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的功勞。在該片的制作過程中,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研究室等單位的著名的專家和學者。這些人,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力量,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對創新理論的成果,有著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他們對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闡釋,言簡意賅,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令人信服,有著其他社會群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學者們的分析是客觀的、公正的、辯證的、全面的、發展的,既看到了成就,又看到了問題,既分析了當前,又前瞻了長遠,既著眼於國內,又放眼於世界,有理有據,入木三分,令人不得不信,不得不服。在這部片子中,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凝聚人心、激勵斗志的積極作用。

  大型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成功熱播,離不開省委宣傳部的正確領導、組織和大力支持。從一開始確定這個項目,就是省委宣傳部重點支持、重點抓、並牽頭的一個項目。這部作品立意高、起點高、質量高,體現了省委宣傳部前瞻性決策和發展眼光,纔有了《為人民謀幸福》成功的基礎。學習胡錦濤總書記的『十七大報告』,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這部片子的積極作用。它全面介紹了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宣傳普及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了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並日益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

  大型電視政論片《為人民謀幸福》視角廣泛、脈絡清晰、解說詞好,既堅持了客觀真實性,又給人以啟迪。『觀眾有感觸,我們的心血就沒有白費』,這是我們全體制作人員的共同心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選擇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實現了國家繁榮,讓我們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萬眾一心,開拓進取,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為人民謀幸福》解說詞選登

  1948年,在西柏坡這個小村莊,中共中央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對即將到來的勝利一筆帶過,他把那場轟轟烈烈的改變中國命運的勝利說成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1949年3月23日上午,從西柏坡出發之前,毛澤東又意味深長地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縱使時光流逝,時代變遷,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所面對的課題卻始終如一——堅持和貫徹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給中國人民謀取更多的幸福。當這張承載著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風雨滄桑和輝煌業績的『考試卷』終於傳遞到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手上的時候,他們——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張『考試卷』面前,將要怎樣謀劃和書寫呢?在新的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怎樣更好地貫徹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中國人民謀得更多的幸福呢?

  20世紀最後20年的探索和實踐,使中國共產黨人堅信了這樣一個真理,作為執政黨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首先必須努力謀求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沒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就是一句空話。

  鄧小平同志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創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認識的一次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江澤民同志著眼於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國內改革發展的新任務,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他集中了全黨的智慧,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進入新的世紀,『怎樣更好、更協調、更健康地發展』,怎樣纔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成為新的課題。也就是說,怎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發展同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統一起來,把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更好地改善民生統一起來,讓人民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成長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實惠。這些歷史性的課題客觀地擺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

  面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傳下來的那張『考試卷』,在革命聖地西柏坡,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重溫『兩個務必』的諄諄教誨,胡錦濤總書記這樣指出:『我們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愈的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他進一步指出:『我們艱苦奮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努力』。新世紀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做出無愧於前人,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答案。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完善了科學發展觀的概念,並明確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之間需要統籌協調發展。《決定》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我們黨在重要文件裡第一次明確提出這樣的指導思想。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出席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時發表重要講話,對科學發展觀作了完整、全面的闡述。一個『以人為本』,把追求發展同為人民謀幸福有機統一起來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成為全黨、全國的共識。

  新世紀,走向現代化,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中國,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統籌和謀劃發展的核心理念,科學發展觀,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這既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科學的執政理念,也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充滿人情味道和人性色彩。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符合我國國情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實現經濟社會持久永續的發展,讓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成果不僅造福於當代,也造福於子孫後代,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強調不僅要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而且要適應社會深刻變化,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設一個和諧的中國,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人民的向往和期盼。和諧的理念也是當代中國對當代世界的貢獻。『和諧世界』,一個嶄新的詞匯,正頻繁出現在當今重大國際場合,它所描繪的國際關系的理想狀態,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贊同。在綜合國力不斷提昇的背景下,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准確把握國際形勢發展趨勢,妥善化解各種挑戰,在營造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的同時,向世界全面闡釋了『和諧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人類追求和諧的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滯,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諧世界』新理念,中國外交思想在繼承中發展、創新。 『和諧世界『的理念體現了中國對當今的國際局勢、全球問題、人類命運和理想目標的基本判斷與價值追求,它是中國國內政治發展在國際政治領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國全球戰略的最新發展。

  中國正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走和諧發展、和平發展道路,通過倡導建設和諧世界、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和諧和發展促進世界的和諧,在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互利合作中,中國將更好地實現持久發展。持久地發展,就是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持久地發展,纔能為中國人民創造更多的幸福。

  放眼今天的中國,是回蕩著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主旋律的中國。

  放眼今天的中國,是走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