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4日電 題:馬路市場起家迎來短暫繁榮——透視道外區二十道街鞋城整體搬遷(一)
城市的成長來源於人們為了交易而聚集在一起的市場。正是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的調節和引導,促使社會經濟資源向城市區域流動,從而促進了城市化進程。反過來,城市又引導帶動著市場不斷更新業態,發展壯大。日前,哈爾濱大新鞋城(原道外區二十道街鞋城)遷入紅旗大街新址——萬集源廣場。伴隨著城市的成長變遷,這個鞋類專業批發市場實現了自身的又一次飛躍。『大新』搬遷微縮了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印證了城市化過程和市場經濟大發展的必然聯系。
二十幾年前,道外區南頭道街和染房胡同一帶,三十幾名商販自發形成馬路市場,後來被管理部門定位為鞋類專業街。52歲的史好生就是在這個小市場上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他在大新鞋城擁有三個攤位,成為擁有百萬資產的鞋業大戶。
胡同市場
1981年,26歲的史好生沒有正式工作,看到家門口十幾個商販每天賣些小百貨,讓他產生了做生意的想法。為了維持生計減輕家裡的負擔,他也試著上了些針線、毛巾等小百貨,每天和兄弟幾個推著手推車輪流在家門口的染房胡同中沿街叫賣。僅有六米多寬、四五百米長的染房胡同有十幾名商販經營,那時史好生一個月最多能賺一千多元。隨著更多業戶的加入,南頭道街和染房胡同一帶呈現出越來越繁榮的景象。
由於南頭街道、染房胡同一帶業戶的不斷增多,狹窄的街道上人滿為患,商販們推手推車的方式不得不改成搶地盤、擺地攤。
與史好生住在染房胡同中從小長大的孫長明原本有一個『鐵飯碗』:在一個工廠做學徒工的他每個月都能領到23元的工資。可是當他看到每天在家門口擺地攤的父母,最多一天就能掙到他一個月的工資時,孫長明按捺不住了,也『下海』跟著家人賣起了小百貨。孫長明每天早上4點鍾就起床,扛著折疊床在家門口搶佔攤位。隨著染房胡同被定位為鞋業一條街,他也從賣服裝轉項經營起了鞋類。如今,孫長明已經擁有20多家鞋店。
孫長明和史好生的成功和發家是南頭道街一帶眾多業戶中的一個縮影。
一派繁榮
南頭道街的繁榮帶動了周邊各行各業的興旺,飯店、旅店、倉庫等各種配套業態也都應運而生。史好生回憶,還在上世紀80年代,南頭道街和染房胡同房子出租價格高得驚人:僅十幾平方米的小屋每個月的租金高達五六百元。附近上千戶居民有大半將房子出租,但還供不應求,房屋租金不斷攀昇。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南頭道街和染房胡同這個百貨市場已由最初的十幾個業戶迅速發展到了300多名業戶,包括周邊區域甚至外地的『淘金者』。區域也由最初的南頭道街和染房胡同延伸到了附近的新市巷和仁義巷等小巷。
作為市場管理部門——道外區工商局在這個時候對市場進行了准確的把脈,給市場帶來了新的生機。
時任道外區工商局市場科任科長的王成江(現任道外區南十六道街工商管理所所長),對道外區的市場做過深入的調研。王成江回憶說,道外區工商局根據道外區各個市場的地理位置、購買力、周邊環境以及道外區個體商販肯吃苦、經營靈活等特點開始對道外區各個市場進行了准確的定位,決定按不同特色開闢不同的專業市場。南頭道街輕工批發市場中的染房胡同被定位為鞋類專業批發街。
由此,這個鞋類專業批發市場進入鼎盛時期。
面臨尷尬
隨著市場的迅速發展,交通不暢、衛生安全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並開始阻礙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1988年,吳女士(如今大新鞋城業戶)擠進了這個已經人滿為患的市場,在染房胡同中擺起了地攤賣膠鞋。人流擁擠、車水馬龍,這時的市場已經處於飽和狀態。『每天人聲鼎沸,水泄不通。想買東西的人擠不進來,買完東西的人擠不出去,貨物的流通受到嚴重制約。』吳女士這樣形容當時的市場。看著這個過盛繁榮的市場,業戶們喜懮參半,管理者也不得不為市場的進一步擴大發展做出新的籌劃。
王成江回憶說,隨著市場的迅速發展,小小的市場擠進了300多業戶,而且還有不少業戶在躍躍欲試,試圖擠進這個市場。南頭道街輕工市場這一區域成了道外區寸土寸金的『黃金地帶』。不足6米寬的幾條小街道中容納了上千名的業戶和消費者,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僅消防部門就曾對這個市場多次下達了消防隱患整改通知書。
在這樣一個居民密集的舊城區中的繁華市場,道路格局狹窄曲折、交通不暢、衛生、佔道、安全等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暴露無遺。
市場的發展與經濟、城市發展發生了碰撞和矛盾。大批鞋業批發商想要進一步拓展空間、發展事業之時,受到了局限和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