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8日電 題:歷史並不都是一部宏大史詩,而是一系列細節和碎片的集合。那些細節和碎片可以補充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收集哈爾濱歷史碎片的人
『照片獨立於任何人的闡釋之外。它不是我們通常看到的那種被人咀嚼之後,用邏輯編織起來的歷史。』張偉兵說,『歷史是很有質地的東西,不是你我能夠想象出來的。』1993年,還在大學學美術的張偉兵便對哈爾濱的老照片發生了興趣。他說,起初只是因為和專業相關,喜歡收集一些老照片和一些精美的老物件,在收集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東西在向我從一個側面敘述哈爾濱的一段段歷史,讓我從一個微觀的角度來了解曾經發生在這座城市裡的一些故事,於是就再也放不下這些老物件了。
聽老照片『講述』過去的事情
張偉兵是蕭紅中學的老師。在張偉兵的眾多收藏品中,他最心愛的是一張一家七口人的老照片。這張照片的正中間坐著一位『家長』式的人物,旁邊坐著一位婦人,很顯然這位婦人是這個『家長』的妻子。後面站著的則是兩位較為年輕的婦人和三個孩子。
張偉兵說,剛得到這張照片的時候,他便對照片中的人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是一個大家庭,照片中年輕的婦人很可能是「家長」的小妾,如果是這樣的話,照片中的人物應該是哈爾濱當時的名門旺族。』那麼照片中的人物究竟是誰?這個家庭在哈爾濱的歷史上又究竟留下怎樣的足跡?這些疑問讓張偉兵感到十分興奮。
當時唯一可探尋這個家庭的線索就是,可以從照片使用的相紙質地和衝印技術斷定,這張照片拍攝的年代應該在1930年之前。於是,張偉兵開始查閱哈爾濱1930年以前的相關資料,好在哈爾濱的歷史並不算長,很快那個時期在哈爾濱有影響的一些人物的名字出現在他的視線裡。根據照片上『家長』的年齡判斷,這張照片很可能是當時哈爾濱總商會會長張廷閣的全家福。張偉兵為自己得到這個假設興奮不已。
根據資料顯示,張廷閣是一位愛國商人,早年在海參崴與人合伙做生意,賺錢後回到了哈爾濱開辦哈爾濱雙合盛制粉廠,開始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張廷閣的面粉廠開業以後,正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面粉在國內外暢銷,他不失時機地增添制粉設備,很快獲得豐厚的利潤。張廷閣又相繼買下雙城堡火磨和香坊的一家油坊,隨後,張廷閣在哈爾濱定居下來,並任經理。
雙合盛的資本得到迅速擴張,張廷閣開始新的投資。上世紀20年代期間,他先後在哈爾濱興建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機械制革廠;從德國購進全套制油設備,興建大型精油廠;與他人合資,承辦了奉天航運公司和興記航運公司;還經營房地產業務,東北各地及北京都有雙合盛的房產,雙合盛成為資金雄厚的資本集團。1925年,雙合盛無限公司正式登記,張廷閣任公司總經理。1930年雙合盛公司賬面資金達247萬元現大洋,雙合盛成為哈爾濱民族資本中的首富。張廷閣本人也成為工商界巨子,先後當選為市公議會議員、哈爾濱總商會會長、東省特別區商會會長等職。
如果這張老照片真的是張廷閣的全家福,它所記錄的是曾在哈爾濱鼎盛一時的顯赫家庭,同時也是哈爾濱發展史的一個見證。張偉兵拿著這張老照片四處向人尋訪,希望自己的假設能夠得到驗證。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尋訪後,終於得到了多位行內人士的肯定答復,『這張照片就是張廷閣的全家福。』
在張偉兵的收藏中記者還看到了很多老照片。他拿出一張年代久遠的兩個人站在大街上的合影說,這張照片上的人物現在已經無法得知他們的姓名,但仔細看兩個人身後房屋上掛著的牌子就可以看到『哈爾濱飲食店職員聯合會』的字樣。張偉兵說,這塊牌子說明了早在上個世紀初,哈爾濱就出現了類似行業工會的組織,向我們揭示了一段歷史的本來面目。這也是老照片的魅力所在,它可以不發出任何聲音地向世人講述歷史故事。
他的收藏與投資昇值無關
張偉兵說,現在只要一提到收藏,很多人就會聯想到投資昇值,他認為,其實收藏的意義要遠遠高於投資和昇值本身。藏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每一件藏品都記錄了歷史的某一個片段或瞬間。
在張偉兵的藏品中,記者看到了一本1933年出版的《哈爾濱特別市道外商號名簿》。張偉兵說,這本《名簿》的歷史不算久遠,但它真實地記錄了那個年代道外區的商業狀況。這本《名簿》上不僅記載了道外的商號名稱,還記載了這些商號的位置、負責人和僱員情況。翻開這本《名簿》,在索引部分記者看到,當時道外的商號分為135個行業,商號數量達到4152家。
記者還在《名簿》上看到了有關同記商場的記載,當時的同記商場位於道外的向陽大街(今靖宇街)27號,經理的名字叫李明遠,共有僱員250人。從這本《名簿》上可以看出,上個世紀30年代道外已經商賈雲集,成為了哈爾濱的重要商業區。
張偉兵說,我的很多藏品都不值什麼錢,但這些東西都記錄了哈爾濱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側面。哈爾濱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城市,它是中國最年輕的歷史名城。它不像南京、西安那樣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但他同樣具有神奇的歷史根基。我希望通過一些老的東西,找到有關這個城市的記憶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