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9日電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省十屆二次全會做出了關於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決定,標志著黑龍江省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新的發展階段。雙城作為農業大市、工業強市,怎樣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和決策部署,雙城市委書記喬樹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雙城市要進一步依托資源優勢,實施品牌戰略,打造產業強市,以產業化助推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和城鎮化,進而實現市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雙城市已具備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優勢和基礎
喬樹江說,雙城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依托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不斷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產業集群,使經濟結構、增長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具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
一是資源優勢明顯。雙城是典型的平原農業大縣,是國家優質商品糧和奶牛生產基地,全市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30億斤,鮮奶產量達70萬噸,肉類6萬噸,蛋品7.2萬噸,此外,還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達5000萬噸,儲油面積1500平方公裡。
二是區位優勢突出。雙城位於哈爾濱市近郊,是黑龍江省的南大門,京哈、拉濱兩條鐵路和同三、京哈、哈前三條公路穿境而過,距哈爾濱國際機場僅30公裡,交通便捷,運輸條件良好。
三是產業基礎雄厚。現有國際國內500強企業6戶,國際國內著名商標、知名品牌12個,其中『中華老字號』兩個,初步形成了食品、石化、機械電子、制藥、紡織、印刷包裝、飼料等多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群體,為吸引國際國內資本投資雙城創造了條件。
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38.9億元,同比增長13.2%;工業增加值實現46.9億元,同比增長23.3%;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達到5.4億元,同比增長34.5%;工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明顯提高。
雙城市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任務和目標
喬樹江說,雙城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把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增加總量為重點,以提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以發展壯大支柱產業、產業集群為方向,深入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環境創新,努力構築以『大基地、大項目、大產業』為主的新型工業化框架,實現縣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力爭保持在20%以上,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食品、石化、機械電子、制藥、紡織、印刷包裝、飼料等支柱產業工業增加值力爭實現翻番;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力爭實現『哈爾濱市爭排頭,全省率先建小康,全國力爭進百強』的發展目標。
一要做大做強知名企業。『十一五』期間,雙城市重點進行產業延伸招商,對已引進的規模大、效益好、發展前景廣闊的知名企業,加大扶持服務力度,促使其增資擴產,力爭完成雀巢四期、匯源三期、菊花三期、華豐三期等擴建工程,使這些企業實現銷售收入、上繳稅金『兩個翻番』,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的牽動和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從雙城現有的優勢出發,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再引進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產業關聯度強、經濟拉動力大的知名企業,爭取到『十一五』期末,食品、紡織等七大產業在全省形成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堅持品牌食品發展方向,以瑞士雀巢、杭州娃哈哈、臺灣旺旺等在雙投資企業為主,再引進建設一批知名食品企業,形成乳制品、糧食、肉類、蛋品、飲品產業集群;加快石油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大力發展石化產業,搞好下游產業開發,使石化產業成為哈爾濱市未來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依托現有的哈爾濱三精海靈、海蘭、蘭格等制藥企業,建設保健品生產、抗生素生產、天然植物藥生產三大基地,推進生物制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依托現有的哈麻集團、哈博紡織、鑫岳和麥莎亞麻等支柱企業的牽動與輻射,重點發展麻紡印染業,著力打造東北最大的麻紡出口基地;以廣旺機電、華葳等公司為主,在新興項目園建設以汽車零部件為主的汽車配件生產基地和以數字處理軟件研發為主的軟件開發基地;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以有載開關、新型鋰離子電池研發為主的機電開發基地;在周家工業園建設以軋鋼和防盜設備為主的制造業生產基地。在發展壯大現有的湛大、榮耀、松楠等飼料企業的基礎上,重點引進建設生物飼料、畜牧精細飼料生產企業,推進飼料加工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以哈工大鼎鑫、佳木斯多多等企業為主,圍繞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印刷、包裝等相關配套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產業集群發展空間。
三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十一五』期間,雙城市要把塑造園區品牌、引進知名品牌、培育地方品牌作為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戰略來抓,通過制定實施品牌戰略規劃、健全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培養全社會品牌意識、加大知名品牌引進力度,努力構築縣域工業發展新優勢,實現由品牌經濟向品牌城市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