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0日電 希望工程可謂家喻戶曉,人們提起希望工程都會想起那個『大眼睛』的希望工程女孩蘇明娟。我國實施希望工程已有18個年頭,我省希望工程也已實施了15載了。15年來,我省希望工程募集海內外捐款1.57億元人民幣,資助15.25萬名貧困學生,援建希望小學567所,援建希望網校2個,培訓獎勵希望小學教師5000餘名。在這些捐款的背後,是一雙雙渴望知識的『大眼睛』與一顆顆愛心的故事……
『孩子上學纔是天大的事兒』
1992年10月30日,我省青基會正式實施希望工程。15年來,省青基會收到上萬筆捐款,但最讓省青基會工作人員牛曉紅難忘的還是希望工程收到的第一筆捐款。
1992年11月,在哈房產管理局直屬處四所工作的翟效昉、王玉林走進了省青基會的辦公室。
家境貧困的翟效昉最能體會到上不起學又特別向往上學的那種感受。他曾經的小學是一所低矮的土坯房,黑板也是水泥抹的,老師用的粉筆都剩下一個小粉筆頭還要用手指頭在黑板上抹下最後一個字。現在回憶起當初的境況,翟效昉至今仍記憶猶新。
『我們那時學費一學期纔幾角錢,但還是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王玉林說,他鄰居家有個女同學學習很用功,幾乎每天早晨都是第一個到學校,不管春夏秋冬都站在學校的土牆邊讀課文,她的聲音很甜美,讀起課文聲情並茂,班裡的同學都喜歡聽她讀課文,她夢想成為一名新聞播音員。由於家庭貧困,那位女生後來輟學了。輟學後,她還時常趕著牛到學校邊聽同學讀課文,邊流著淚邊大聲的和學生們一起背誦著課文。『那時,我想如果有人能出錢資助她上學就好了,她也許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播音員。』說到這,王玉林的眼裡流露出些許遺憾。
翟效昉從夾克衫最裡面的兜裡掏出了折得很平整的一個信封,上面寫著『獻給黑龍江省希望工程』。『這是40元錢,我們每人捐20元,給兩個小學生交一學期的學費。』
翟效昉和王玉林不知道,這是希望工程收到的第一筆捐款。
『把知識教給像我一樣的孩子們』
『有愛就有希望』。希望工程是一個靠愛心築就的愛心工程,愛讓貧困學子在逆境中看到希望,並時刻惦念著把這份愛心傳遞出去。曾獲資助或正在獲資助的許多受助者,也加入到愛心的隊伍,捐款、助教,用實際行動慰藉著捐贈者那善良的心靈,用一顆感恩的心延續著生生不息的愛的種子……
曾受希望工程資助的李冬梅現在已在杜蒙縣腰屯鄉小學工作7年了。1992年,小冬梅母親病逝,父親多病,無法承重繁重的農活。小冬梅用稚嫩的雙肩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放學後,她扛起鋤頭和父親下地種田。晚上回家後,她還要做飯,照顧年幼的妹妹。等夜深人靜時,她纔搬著小板凳坐在外屋的地上溫習功課。可家裡越來越困難,小冬梅面臨輟學。為了不讓父親難過,小冬梅主動和父親提出
退學,但是背地裡自己邊翻看著課本邊流淚,讀書對於她是最幸福的一件事兒了。
1992年,希望工程開始在我省實施,小冬梅成為我省首批希望工程資助的對象。在一位好心人的資助下,小冬梅重新回到了校園,她學習刻苦,並一邊學習一邊打工。靠著好心人的資助和自己的勤工儉學,冬梅讀完了齊齊哈爾民族師范學院。
冬梅學習成績一直好,還有社會實踐經歷,被大慶市一家企業錄用。冬梅卻拒絕了這個工作機會,毅然回到農村當了一名農村教師。冬梅覺得,是希望工程讓她圓了上學夢,她學到的知識不僅僅屬於她自己,還屬於希望工程和那些資助她的好心人。因此,她決定要把知識傳授給那些像她一樣曾經那麼渴望知識的孩子們,把愛心傳遞給更多需要愛的人。
如今,從希望小學畢業的學生正用自己的方式回報著社會。據初步了解,有30餘人回到希望小學任教,教書育人,傳遞希望。2007年3月,黑龍江大學46名希望工程受助大學生組成的愛心社率先啟動了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希望工程星光行動』,先後數所高校的貧困學子加入到這個傳遞愛心的隊伍。他們將愛心傳遞給貧困的農民工子女,為他們送知識、送健康、送快樂……
15年,希望工程茁壯成長
15年來,我省希望工程從資助農村中小學生完成9年義務教育,到關注貧困高中生、大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從全面支持廣大貧困農村的基礎教育,到『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的實施,希望工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發展。省青基會已援建567所希望小學,建設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園地40個、希望工程圖書室39個、希望工程電腦教室8個。省青基會還舉辦『百萬愛心行動』、『希望工程萬裡回訪』、『援建希望小學』、『希望工程圓夢行動』等活動。
這些愛心工程都鑄就在數百萬筆滿載愛心的捐款上。這些充滿愛心的捐助者中,有許多事業上頗有成就的企業家,但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用自己的點滴愛心凝聚成愛的長河。
希望工程在我省實施15年來,為十幾萬貧困孩子提供了繼續學業的機會,改變了數十萬名兒童的辦學條件,讓貧困學子可以讀書,沐浴著知識的陽光,與希望工程一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