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1日電 『在農家小院和田間地頭的演出,纔真正體驗到農民最需要什麼樣的文藝節目,今後的工作中纔知道應該創作什麼樣式的節目。』
『本以為戲曲不太景氣,可每到一個地方,唱評劇時觀眾都不讓下場,都要返場,說明農民朋友需要我們。』
『農家孩子采來野花,用塑料袋包著送上臺來,那一刻,讓人落淚……』
這是近日在省曲藝團和省評劇院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演員們暢談『送歡笑到鄉村』演出感受時的發言。
為迎接十七大,這個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聯合主辦,省曲藝團、省評劇院組成的28人『送歡笑到鄉村』演出團,從今年8月6日至10月17日,歷時2個半月時間,在雞西市、牡丹江地區所轄鄉鎮,演出團從林區到礦山,從虎頭要塞到邊陲黑山,行程7000多公裡,所到之處,無不深受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演出近百場,觀眾人數達20餘萬人。
送歡笑,送農民所需
雞西市梨樹區猴石村,這是當地最偏遠也是最窮的一個山村。演出團到這裡時,附近十裡八村的農民開著拖拉機趕來看節目。看到一張張朴實的笑臉,看到他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望,對精彩表演的那份熱情,演員們被感染了,臺上臺下交流融洽,每個節目都是笑聲和掌聲不斷。
尤其讓人感動的一幕是,在演出剛開始時,下起了小雨。農民朋友主動為他們橕起雨傘,但被演員謝絕了。看到這樣的情景,坐在前排的村支書和村乾部們也紛紛將自己頭上的雨傘收了起來。
演出結束時,猴石村村長和村支書握住演員的手激動地說:『太謝謝你們了,我們這個村是雞西市最遠最窮的一個村,省裡的藝術家能到這裡演出真是做夢都沒想到啊,希望你們還來呀!』
到牡丹江寧安縣勃海鎮演出時,正值立秋時節,氣溫驟降,小雨淅瀝,本想著生活裝的演員們,看到熱情的農民從四面八方趕來,都毅然換上了單薄的夏季演出服,好讓農民朋友看到最好看的節目。一位老大爺感慨地說:『如今我們的文化生活就靠看電視了。見真人演出是多少年沒見的事兒了,總聽說送戲下鄉,今天我真的看到了。』
送歡笑,也送愛心
一路上,演出團送文化下鄉的同時也送出了他們的愛心。在雞西市梨樹區猴石村,有位貧困學生張殿亮,父母得病,家境貧寒,但他自強不息,今年在全區模擬高考中以573分的成績居全區榜首。演出團聽說了此事,馬上組織動員黨員現場捐贈出1000元及部分衣物。當聽說梨樹區梨樹鄉今年有4名特困生考入了名牌大學,但無力就學,演出團現場撥打了省青基會的電話進行溝通,使4名特困生按時入校。
雞東縣永和鎮平公村的劉會軍平時酷愛相聲,演出團一來到雞東縣雞東鎮,他就跑去『拜師』。著名相聲演員劉彤當即收下了這個徒弟。演出團還與當地文化局達成了文化留鄉的協議,進行經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動。
院團合作,文化下鄉新亮點
省曲藝團和省評劇院兩院團合作下鄉演出,這是第二次。兩個院團合作下鄉,確實各有所長:既有相聲、小品,又有戲劇、歌曲,而農民喜歡這種高品位、高質量的『真人綜藝節目』。
省文化廳紀檢書記姜一海說:『兩個院團合作送文化到基層,在形式上是一種創新;實際上對文化需求最渴望的就是基層,實踐也證明,這種做法在構建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