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日電 10月30日哈爾濱市道外區北十六道街附近的一場大火,把人們又拉回到了火災隱患重重的嚴峻現實。10月31日,記者對靖宇街沿線進行了全面走訪,老城區的大多數大雜院裡棚戶林立、易燃物堆積,火災隱患隨處可見。
樓房老舊雜物堆滿院
9時許,記者來到北十六道街與靖宇街交口處,在哈市第四醫院附近的一片棚戶區前,不少居民正在收拾火災殘留物。一位住在南十六道街的圍觀居民對記者說:『這火著得一點兒也不冤,如果是南十六道街那邊著火,消防車想進都進不去。』走上南十六道街,從靖宇街到南新街之間的整條街路,以及附近的條條小巷,幾乎全都被小商小販堵死了,居民院裡從地面到房頂,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燒柴。
在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南十五道街175號大院裡,趙大爺說:『這個大雜院裡有200多戶居民,不少流動人口都習慣撿大筐、樹枝、紙殼等易燃物用作冬季取暖,棚子上、安全通道旁也都堆放了大量的柈子。前幾天社區組織人員到這裡清理,僅兩個多小時就運出垃圾和易燃物二十多車。』
薈芳裡社區一名社區主任告訴記者,隨著冬季到來,道外老城區棚戶集中的大雜院將開展『冬防』和安全隱患清理行動。由於防火設施簡單,重點部位大多要靠志願者巡守,發現火情就『鳴鑼』報警。記者了解到,靖宇街沿線的民居中,最先進的報警工具是『拉鈴』,最基本的滅火工具是鐵鍬,最直接的逃生工具是繩索。
燒爐取暖小火年年著
10時許,記者在北十道街與靖宇街交口處看到一棟1910年的建築,前臉標牌顯示其為二類保護建築。門洞內電線密布,院內也是棚戶林立。
臨街一些業戶燒爐取暖,煙囪直接安在建築牆體上,院裡的情況更糟,不少居民家的煙囪都貼在了木質建築廊柱上,個別人家甚至還把爐子擺在了木質廊道上。這種情況在南九道街188號院、182號院,南七道街274號院、168號院都能看到。在南七道街168-1號院二樓,記者看到了一個用於報警的『拉鈴』,居民們說是最近纔安裝上去的。
『我們就是生活在燒柴堆裡,這種情況下發生火災是必然的。』在南四道街,一位居民指著一塊空地說,去年這裡還有一棟老建築,著了一把火後已經被扒掉了。不少居民院都只有一個出入口,空間僅能容兩三人通行。
一名八十餘歲的居民說,這片老城區內年年都有小火出現,住在這裡真是提心吊膽。
『鳴鑼』防火難除火患
道外老城區老建築的火災隱患難清,建築也大多是邊用邊防的現狀。『說句實在話,規范燒柴的堆放位置,使消防通道暢通無阻,盡量修復一些老化的住宅部件,這些工作都能在減少火災、保證救援、幫助逃生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目前就是做不到位。』一位專業防火人員這樣說。記者也詢問了一些基層管理單位,他們對道外老城區、老建築和大雜院的防火工作很頭疼,建築局限、居民困難、流動性大等因素很多。
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道外老城區的防火標准比較低,管理標准也比較低。日前北十六道街發生火災的地方,就是一處很明顯的隱患聚集區,但卻數年沒有得到有效治理,這樣的臨街鋪位在很多街邊都存在。不少人將徹底清患推到老城區改造,但即便是中華巴洛克聚集的區域,今後的持續改造也需很長時日,而火災隱患卻隨時都能變成明火。『鳴鑼』防火只能越來越被動,讓火災不再發生只能徹底清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