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日電 10月19日晚,大型音樂劇《蝶》在會展中心環球劇場首演。在劇場最後的調音臺旁,李盾靜靜地坐著,他手心攥著一把汗,等待著一個時刻的到來。
李盾出生在哈爾濱,人生近半的回憶與美麗的故鄉聯結在一起。離開故鄉21年,李盾帶著他的《蝶》回家了。
業內人把李盾稱為『音樂劇瘋子』,他的音樂劇《白蛇傳》曾創下演出900場的紀錄,但是李盾的目標是打造中國自己的世界級音樂劇。10年心血化《蝶》,翩翩飛舞的蝶兒,能隨著松花江水一起舞蹈嗎?家鄉人能讀懂李盾蘊育的音樂劇新寵嗎?
上半場的演出,時常也響起波瀾不驚的掌聲,是禮節性的,還是出乎真情,李盾一時還摸不透。可是下半場的演出,高潮迭起,觀眾的情緒就像天上之水,一瀉而下,掌聲中夾雜著急促,急促裡裹挾著激情,當梁山伯與祝英臺在烈火洗禮後翩翩化碟,舞臺特技把『蝶人』的愛情演繹成劇場最聖潔而美好的瞬間永恆時,掌聲在疾風中旋轉,隨著《蝶》劇謝幕曲的響起,全場觀眾站了起來,流著眼淚,和著掌聲,與演員一起唱著還不太熟悉的曲調,『在這個世界上,愛是種飛翔的方式,不唱浪漫的情詩,我熱愛,於是我堅持……』
這一幕,出乎李盾的意外,他的淚水噴湧而出,一顆顆滾落在衣襟上,他的助手把紙巾遞給他,可是怎麼也擦不完。
李盾在記者采訪時說,故鄉觀眾的熱情告訴他,這就是他10年中苦苦尋找的中國音樂劇。
『音樂劇離我們並不遙遠』
談起音樂劇,李盾似有無數的話題。
李盾曾反問自己,音樂劇到底離我們有多遠?有人說,音樂劇是高雅藝術,曲高和寡,不會有多少觀眾。李盾覺得,這是對音樂劇的誤解。『音樂劇就是讓觀眾快樂一下,感動一下,就這麼簡單。』李盾說,『中國有欣賞音樂劇的基礎,我們的京劇,很多地方戲,包括東北的二人轉,都是唱念做打,音樂劇不只是音樂,她有舞蹈、有歌唱、有表演、有各種舞臺元素,關鍵是把音樂劇做成什麼樣子。』從哈爾濱的《蝶》劇演出看,『音樂劇就在我們眼前。』
《蝶》給中國音樂劇打個樣
有人看了《蝶》劇後認為,《蝶》是中國音樂劇裡程碑之作。李盾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為過。
『中國搞音樂劇的人不少,但搞出來的作品觀眾認可的少,主要是不得其法。』李盾在10年前開始潛心研究音樂劇,他多次到歐美等地考察,李盾提出音樂劇要進行產業化生產,而產業化生產的前提,既要有大規模的投入、高水平的劇本和音樂制作人,還要有國際水准的音樂劇導演和獻身音樂劇的激情演員隊伍。在這一點上,《蝶》劇都做到了。
李盾談到了《蝶》劇音樂總監三寶。『三寶自從接手《蝶》劇音樂創作,全身心地投入,常常流著淚水在譜曲,寂寞3年,從此遠離流行音樂創作。』《蝶》的劇本也是多次推翻,反復修改。實際上這正是《蝶》劇成功的重要因素,『產業化生產非常講究團隊力量,它不是哪一個人就能做的。』李盾說。
為了打造國際水准的音樂劇,李盾請來了《巴黎聖母院》的導演吉勒·馬嗚和英國倫敦西區音樂劇導演韋恩·福克斯等人擔任《蝶》劇的導演,《巴黎聖母院》其他主創人員也被邀請擔任《蝶》的編舞和舞臺、燈光的設計。『在《蝶》劇之前,中國沒有專業的音樂劇演員,更別說專業的音樂劇劇團了。』為了《蝶》劇,李盾?造出了中國第一支音樂劇專業演出劇團,李盾說,『音樂劇演員,不光是唱得好,還要會舞,還要有表演纔能,更重要的是能為音樂劇而癡迷。』按李盾的說法,現在的『中國松雷·蝶之舞音樂劇劇團』的演員讓他很感動,『演浪花的那位演員,排練的時候把胳膊摔骨折了,父親把她接回成都養傷,可是她第二天就跑回北京,胳膊纏著繃帶就投入了排練。這些演員把激情和生命投入到《蝶》中,為此,他們辛苦了3年。一名演員能挺住長時間的寂寞,沒有信念的支橕是做不到的。』李盾這樣說。《蝶》劇投入6000萬巨資後,很多同行嚇得目瞪口呆,有人預言,李盾要賠光血本去當乞丐了,李盾也就成了『音樂劇瘋子』。
為《蝶》而『瘋』的並非李盾一人,李盾說,『如果沒有松雷集團的慧眼,像《蝶》這樣高水准世界級的音樂劇至少要推遲10年纔可能出現。』李盾介紹說,松雷集團為《蝶》投下了巨資,集團董事長曾慶榮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她對《蝶》的信心從沒動搖過。這是《蝶》劇產業化生產的根本保證。
『《蝶》只成功了三分之一』
《蝶》劇精美的音樂、魔幻般的劇情設計、激情的愛情詩篇、另類的舞美燈光、演員飽滿的情感演繹,不能不讓觀眾感動。很多觀眾看了一場又一場,越看越想看。哈市的一位觀眾竟連看6場,一位美國音樂人追到北京,想一睹《蝶》劇風采,聽說《蝶》劇在哈爾濱演出,當天又坐飛機趕到哈爾濱。《蝶》劇已超越此前中國所有音樂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蝶》劇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蝶》劇制作人李盾卻語出驚人,『目前來看,《蝶》只成功了三分之一。』
『我認為《蝶》應該更好,編劇、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很大前行的空間。』李盾說,『《蝶》的創作過程更像一場戰爭,編劇與作曲的戰爭,編劇、作曲與導演的戰爭,現在是一個妥協的結果。我和大家也是一場戰爭,藝術家要的是藝術,我要的是市場,藝術與市場要把握一個平衡,過分強調一方,都是有害的。回過頭來看,要說對《蝶》的創作反思,就是我給音樂制作人的空間太大了。』李盾介紹說,現在的《蝶》與首場演出的《蝶》時間上少了5分鍾,因為三寶的激情獨白時間太長,雖然從作曲上來看,那是太好了,可是從觀眾在劇場中的承受力來看,卻是很難接受的,在後來的演出中只好忍痛割愛。『細心的觀眾會發現,《蝶》的舞臺色彩比較暗淡壓抑,用色上很吝嗇。這會增強全劇的悲劇效果,但也有一個底限。以後可以考慮後幾幕演出中在鐵架上開出花來,或者長出青藤,我想效果可能更好。』李盾說,音樂劇《白蛇傳》當年演出了900場,《蝶》劇不演出1000場,就不能是真正的成功。據李盾介紹,目前他已經著手下一部音樂劇的准備了,目前有好幾個本子備選。李盾感慨地說,通過他的努力,能讓中國的音樂劇走進世界音樂劇的殿堂,這是一個前進的方向,『這一天不會很遠。』李盾很樂觀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