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日電 家電的使用壽命一般為10年至15年。很多家庭的第一代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期購買的,現在已到淘汰高峰期。
據了解,絕大多數市民都把不能正常使用的家電以非常低的價格賣給了流動家電收購者,部分市民家把功能落後但仍然能夠使用的舊家電送給了外縣或者農村的親屬,還有些年輕的市民乾脆把壞掉的諸如電飯煲、錄像機、微波爐等小家電直接扔掉。當記者說起廢舊家電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危害時,有接近半數的人回答說並不知道廢舊家電還有危害,其餘的人則表示,盡管知道危害,但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哪裡能夠回收?因此只能賣掉、扔掉。
蹬著三輪車流動在各個小區收購舊家電的小張告訴記者,他們把回收的舊家電進行簡單維修後再賣到附近的農村,對於那些不能修好的舊家電,只能把好零件拆下來留著用,剩下一些能賣錢的東西便賣給廢品收購站,其他的則隨垃圾一起扔掉。
有關資料顯示,不僅是舊冰箱、舊電視機、舊電腦等處理不當會污染環境,就連舊電源、舊手機以及各種報廢的電子零件、被淘汰的精密電子儀器儀表等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報廢的電子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掩埋、丟棄、酸泡、火燒都會對土壤、水源、動植物等造成污染。比如顯像管、電路板中有鉛,廢電池和開關中均含有鉻化物和水銀,廢電腦中有砷、汞及其他重金屬。這些有毒物質穿過人體,經細胞滲透破壞體內的基因DNA,會導致哮喘等疾病。若流到地下水中會引起嚴重水污染,如飲用或食用受污染的水和動植物,甚至直接吸入氣化的金屬,日久會使人中毒,造成生命危險。特別是當雨水接觸到這些埋在地底下的垃圾會引起化學反應,所形成的『垃圾滲濾液』其毒性更厲害。在浙江某地,由於數以千計的非法小作坊以焚燒等手段拆解電子垃圾,導致被污染的村莊內,村民爛手爛腳的現象非常普遍,癌癥的發病率也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
據了解,哈爾濱市目前尚沒有專業、正規的『電子垃圾』處理工廠。
市政協委員馬迎春認為,要想解決電子垃圾污染的問題,政府要出臺相應法規,建立有效機制,規范報廢電子電器產品回收、處置行為。還需建立規模化、規范化的回收體系,政府應完成全市廢品回收利用網絡建設。以招標方式建設經營廢品回收利用的分揀場,『政府適當扶持,企業為主運作,市場配置資源』,回收網絡要覆蓋到社區,而加工利用場要相對集中。同時加強對處理企業的監督管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此外,還要加強宣傳,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營造人人講環保的良好氛圍,為回收體系的建立以及有效運作做好准備工作,共同做好廢家電的污染防治工作。
相關鏈接:
歐盟等地目前已經制定了嚴格的電子垃圾處理條例,廢舊電器的處理費用將由生產企業負責,如對每臺彩電或冰箱將加收總價2%—3%左右的電子垃圾回收費。
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提出建立廢舊家電多元化回收和集中處理、責任制度等方面的規定。
在北京中關村鼎好大廈,2006年建立回收電子垃圾的『電子環保亭』,工作人員對市民送來電子產品的廢舊程度估價,現場返回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