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電 題:『老哈爾濱糧食交易所』見證過的歷史
東北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盛產大豆、小麥、高粱等糧食作物。『中俄密約』簽訂後,沙俄攫取了在吉、黑兩省修造鐵路的權力。隨著鐵路、航運的開通,昔日人煙稀少的小漁村頓時熱鬧起來。便利的交通,也為列強掠奪東北經濟資源提供了條件。大豆、小麥等農產品從哈埠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哈爾濱由此成為遐邇聞名的商品糧集散地。隨著這些代表性的農產品及加工產品面粉、豆油、豆餅等作為商品進入國際流通領域,哈爾濱的糧食交易機構也隨之發展起來。
1896年,俄商開始在松花江沿岸農村低價收購糧食,然後將糧食集中到哈爾濱碼頭以便銷售或運出。1905年,日本開始向哈爾濱進行經濟滲透,掠奪我國的農產品資源。1907年,哈爾濱被闢為商埠後,西歐糧商紛紛來哈埠開辦洋行,並大量收買糧食運回本國。洋商僱傭中國人到農村為其收購糧食,然後集中到哈爾濱,再轉運出口。
早期哈爾濱的糧食買賣機構,是一些由外埠農民開設的小本經營的糧棧組成,大多集中在傅家店(今道外)地區。它們當時並沒有多大規模,只不過是一些供農民食宿的貨棧而已。哈爾濱最早的糧棧,當屬刁忠堂在1902年創辦的元吉米谷雜糧行和於佐周創辦的同合洪糧棧。1903年,同合洪糧業成立。由於它資本雄厚,機構完備,而且專門在外地采購糧食,賣給洋人,所以發展很快,成為當時哈爾濱最大的一家糧店。此外,比較有名的糧業還有永和源等。
東北的農產品產量非常大,民國初年,光是北滿每年就出產大豆幾千億噸,幾乎有三分之二運往歐美南洋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東北糧食和大豆出口生意受挫,中國糧商被迫另謀銷售渠道。1916年,由海關監督侯延爽和清朝議員孟榮昇等人發起成立了濱江農產交易信托公司,地點在傅家甸,最大股東是成泰益、復興公。信托公司主要承辦大豆、小麥、油餅、布匹、面粉等的買賣事宜。買賣糧食的雙方需向信托公司交納2%的傭金,雙方各出一半。1922年4月1日,濱江農產交易信托公司改名為哈爾濱證券糧食交易所,資金100萬元,一直經營了十餘年。
糧食交易所的經營模式以期貨交易為主,現貨交易較少。進行交易的糧商,均要取得經紀人資格並繳納保證金後方能上市進行交易。農民春耕時,常借此機會籌措資金。有錢的商人則要趁機買下糧食期票,到了秋季收回期票換成糧食,很像現在的期貨。有的根本不需要真的收回糧食,只需把期票買入賣出,即可實現贏利。因此,一些有錢人都把閑錢買了糧食期票,乾起利用糧食交易所大肆進行買空賣空的行當。這種行為俗稱『投機倒把』。它是一種高風險和高收益並存的商業行為,把握好機會能賺個缽滿盆滿。錯失商機,轉瞬間可能兩手空空。
日本入侵東北以後,將哈爾濱證券糧食交易所更名為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交易所,資本金為200萬元,其中中日雙方商人各出資100萬元,股東共計700人。此外,除原有交易特種產品外,又加上了貨幣。後來,統一幣制後,就將貨幣交易取消了。那時的交易方法為相對買賣,交貨期定為不得超過一星期。經濟人稱為交易人,需事先進行登記,無登記證者,一律禁止入場。叫行時要大聲喊叫,若是買賣雙方互相認可,便自拍肩膀為號,上面交易所人員則拍板決定,將價格書寫到牌子上。或用手勢表示,買方以手心向裡,賣方以手心向外,用手指表示數目,雙方認可後,也是拍肩膀,由交易所的人拍板決定。日本投降以後,哈爾濱糧食交易所便自動關閉了。
(作者為南崗區七政街道辦事處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