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6日電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了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准,在全國分為七檔的調查標准表明,哈市城市白領的月收入標准為1700元。該調查一經發布就『激起千層浪』:『1700元恐怕只能維持普通生活的開支吧,這也算是白領嗎?』、『白領一定要用工資衡量嗎?工資高就叫白領嗎?』
針對此白領月收入標准,記者通過網絡、現場調查采訪了42位讀者,結果有34個人認為『1700元是哈市白領月收入標准』不能令人信服。有讀者直言,這樣的工資水平也就勉強夠日常開銷的。一位讀者給白領族下了一個定義:出入於高檔寫字樓,月薪過萬,且有房子無貸款的,纔叫白領。
收入成白領硬指標
『每個月房子還貸需要500元,交通、通訊費300元左右,水電氣要100元,日常吃飯開銷要八九百元……這樣下來,還沒有算上買衣服的開銷和交際費用,每個月的開銷就已經達到1700元了,一點額外的積蓄都攢不下。這樣的生活也能算是白領過的日子嗎?』月收入1800元,哈市某合資企業辦公室職員方麗質疑。方麗說,看了有關『哈市白領月收入標准為1700元』的調查感到特別驚訝,畢竟白領應該只是城市人群中一小部分群體,而按照現在調查的月收入標准來看,應該有相當一部分人都符合白領標准,這樣的調查結果合理嗎?
不應只用收入衡量
『白領一族』究竟是何概念?工資高就可以被認定為白領嗎?『其實白領生活並不是經濟上寬裕的代名詞,雖然我的月收入並不太高,只有1600元左右,但是我在辦公室的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過著有情調和趣味的生活,這樣心情舒暢,知足常樂未必就不可以看作是白領生活。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把白領定義為高工資收入者,難道白領就一定要與高收入聯系到一起嗎?其實,在家政、建築等很多行業中,體力勞動者的工資都要遠遠高於我的工資。』做秘書工作的李丹認為,白領生活不能簡單用收入界定。
白領定義待商榷
『今天在家看書,手機收到新聞短信,說社科院公布白領工資標准,當時一愣。』一位網友在自己的博客中這樣寫道,『我查了一下資料,所謂白領族的解釋,是一個從西方傳來的生活形態定義,經常拿來代表領較多薪水的專業人士。這個詞可能最早是從1928年啟用的,當時是代表非體力勞動的工作者,如公務員、教職人員等。在我們的眼中,所謂白領就是有錢人,能消費的群體的代名詞。這是一個非常庸俗機械的標准,用薪水來劃分所謂白領似乎是最客觀的,但也是最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