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6日電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呼蘭河,因作家蕭紅《呼蘭河傳》而享譽海內外;如今的呼蘭河,卻因河面漂死魚受到關注。5日,提起大約20天前發生在呼蘭河漂死魚的事,在呼蘭河邊生活了近30年的漁民張興輝感慨頗多:早先河裡多次捕到過10多公斤的胖頭魚,如今連不足一兩的小白魚都十分少見。
河面死魚成片漂
呼蘭河是松花江14條一級支流之一,在距離呼蘭河大橋約4公裡的地方注入松花江。近些年,呼蘭河的水質一直不好,但從未發生大范圍死魚的現象。正在呼蘭河邊閑逛的漁民張興輝,在呼蘭河邊住了將近30年。他說,20多年前,每天捕到十多條兩三公斤重的胖頭、鯉魚很平常,有一次他還捕到了一只比臉盆還大的烏龜和足有30多公斤的大鯉魚。可這五六年,別說兩三公斤的魚,半公斤的魚就算大魚了。
10月15日,一大早到呼蘭河邊遛彎的老張發現了驚人的一幕:河面靠近岸邊的地方漂著成片成縷的小白魚,目測重量足有一二百公斤。和老張一道走近岸邊的漁民老譚也看到,只有食指大小的小白魚、老頭魚在靠近河邊的地方冒著小腦袋,張著嘴呼吸空氣……從呼蘭河對岸劃船過來的老譚,劃船捕魚忙活了一上午,竟一無所獲。
8日,記者沿著正在建設的呼蘭河石龍護堤行走,在石頭縫中偶爾還能看到只能稱其為魚苗的死魚。正在印著哈魚捕H256船上卸設備的兩個漁民主動和記者說起了死魚漂河面的事。那天,岸邊的死魚非常多,基本上全是小的死魚,沒有大個的。中午的時候,岸邊的人聚攏得非常多,有的大人還領著孩子來撿魚,但沒有人敢吃。
漁民:污染根在二道河
小魚為何會成群死亡?住在呼蘭河邊的漁民異口同聲地說:是二道河的污染造成的。
漁民口中俗稱的二道河是呼蘭河的支流,學名叫肇蘭新河。提起這條河,當地百姓都叫它龍須溝。當記者來到慶豐橋的肇蘭新河時,河水雖然有些泛黑,但沒有聞到刺鼻的味道,可當地的村民卻告訴記者,上游的污染總是隔三差五纔偷偷地排放,那時候,熏得人直流眼淚。
據哈市環境監測站的跟蹤監測顯示,今年7月以來,呼蘭河段污染有進一步加重趨勢,主要原因是原來的肇蘭新河與呼蘭河匯合處在呼蘭河大橋東側約兩公裡處,今年呼蘭河重修護堤,肇蘭新河在呼蘭河上游的慶豐橋下就提前匯入了呼蘭河乾流。呼蘭河在呼蘭縣主要控制斷面有3個,從監測結果看,3個斷面污染狀況都較重。目前,呼蘭河入呼蘭縣境內斷面水體,溶解氧為三類,高錳酸鹽指數為四類,氨氮為五類。同時,肇蘭新河入呼蘭縣境內斷面水體各項指標均為劣五類。
記者曾於2004年5月、2005年5月兩次對這條公害河進行過踏訪,省人大代表也多次對這條河進行過調查。去年9月末,記者曾隨省人大龍江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對肇蘭新河進行過實地踏訪。當時了解到的情況是,肇蘭新河根本不是河了,已經成了上游企業和肇東生活污水的泄污溝,水不能澆灌莊稼,牲畜不能飲用,而且臭味熏得人睡不了覺,吃啥也不香。
記者從呼蘭區相關部門了解到,2003年春季,呼蘭水產總站對呼蘭河公路橋上段及呼蘭河口進行常規監測時,發現有魚類死亡。哈市漁政處和哈市漁業環境監測站實地監測化驗,兩個監測點水中溶解氧指數均為0.48毫克/昇,低於國家漁業水質標准3毫克/昇,致使魚類無法生存。
根治還需兩三年
肇蘭新河的污染,不僅百姓關注,省人大城建環保委對此也尤為重視。
省環保局相關環保專家就表示,肇蘭新河儼然是排污溝,從氣味顏色看,『河水』都不如達標工廠出水口的水質,污染非常嚴重。由於污水量已經超過了雨水的稀釋量,水體存在著硫化物等大量有機污染物。肇蘭新河污水對人畜的危害達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已經嚴重影響甚至破壞臨近村屯的正常生產生活,直接阻礙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5日,記者從省人大城建環保委了解到,去年年底,省人大特別將肇蘭新河污染治理問題列入重點議案。不久,成立了由省環保局牽頭,省發改委、水利廳、建設廳、扶貧辦參與,沿河的哈市、大慶、綏化市政府組成的肇蘭新河污染治理領導小組,計劃用兩到三年時間,從源頭全面治理肇蘭新河污染。目前,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已經摸清了肇蘭新河上游肇東和大慶的污染源,並將通過在源頭建設污水處理廠等措施進行工業廢水排放達標,對排污企業進行在線監控,從而保證這些企業不能偷排污水。接下來,省人大城建環保委還將對治污工程的進展進行督辦,使得呼蘭河的水質早日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