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8日電 留學美國期間,他曾發起創立了中國旅美科技協會。去年,他回母校哈爾濱工程大學建立RFID研究中心,主要研發『煤礦井下安全綜合系統』項目
初見留美博士劉鴻翊是在7月舉辦的『中國海外學人黑龍江裝備制造、石化和能源專題洽談會』上,他研發的『煤礦井下安全綜合系統』項目受到我省有關部門的關注。
提起1992年成立的由楊振寧等人任名譽理事的中國旅美科技協會,人們並不陌生,劉鴻翊就是該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劉鴻翊是哈爾濱人,1976年畢業於原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計算機系。去年9月,劉鴻翊回母校哈爾濱工程大學參加畢業30年紀念,並為學生們進行了國際計算機前沿發展趨勢的講座,大受歡迎。隨後,在校方的盛情邀請下,劉鴻翊在該校建立了RFID研究中心,並將在北京公司研發了一年的『煤礦井下安全綜合系統』項目帶了回來。
劉鴻翊坦言,1991年他在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獲得計算機理學博士學位後就想回家鄉,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選擇了在北京發展。這次為什麼決定留下?劉鴻翊說:『主要是環境比以前更適合發展。黑龍江變化很大,政府出臺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很務實。同時,學校重視人纔,校方出資100多萬元購買了用於產品研發和質量檢驗的設備。』
一個子系統節約六成成本
劉鴻翊介紹,『煤礦井下安全綜合系統』是為解決當前煤礦井下安全預警、救援等問題而研發的。
『井下人員的地點和人數是變化的,必須有技術保證在任何危險時刻都能知道哪些人在什麼位置,纔能進行有效救援。』劉鴻翊說:『目前,我國有的煤礦在使用RFID門禁技術,即礦工下井打卡,但礦工在井下的位置並不能准確獲悉;而有的煤礦雖然使用了跟蹤定位系統,但費用高昂。』針對這些情況,劉鴻翊帶領他的團隊研制出了低成本井下人員實時跟蹤定位系統,這是『煤礦井下安全綜合系統』的一個子系統。
將兩個識別半徑不同的芯片組裝在一起制成的人員跟蹤定位系統,使一個讀寫頭的識別范圍變成原來的3倍。劉鴻翊的技術解決了現行RFID技術的缺陷,不僅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可節約60%以上的成本。
安全系統將應用於礦區
今年『海洽會』後,在『海洽會』組委會辦公室及省海外學人創業服務中心的協助下,劉鴻翊在哈爾濱高新技術開發區留學生創業園注冊了他的企業——哈爾濱希爾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依托他在哈爾濱工程大學RFID研究中心帶領的自主創新團隊,繼續研發『煤礦井下安全綜合系統』,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
劉鴻翊向記者描繪了整個系統的藍圖。整個系統集自主研發及引進的多種技術於一體,具有多功能、高性能、簡單統一的易擴展結構。目前,部分子系統已進行中試,還有部分正處於開發階段。
該項目得到了煤礦安全生產部門的認可。我省有煤礦已表示明年3月開闢部分礦區作為示范基地。劉鴻翊希望這套系統能早日為煤礦井下安全預警、救援獻一分力。
![]() |
圖為劉鴻翊與我省煤礦企業人員探討安全系統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