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生活環境日益受威脅 黑龍江環保期待更加耳聰目明
2007-11-12 09:43:0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柏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2日電 隨著城市人口的驟增,特別是化工、石化、農藥等工業的快速發展,城市污水、工業廢水廢氣的排放量持續增長,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日益受到威脅,當環境治理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環境監測也逐步被人們所認識。

  環境監測,被稱作是環境保護的耳目和偵察兵。耳聰、目明,方能做到先知先覺,也方能做到即時應對。環境監測水平的提高,也必然提高有關部門的環境監管水平,進而保證人們的環境安全。

  據了解,到目前,我省區域內的環境監測網絡已初步形成,共有環境監測站102個;對於環境已具備了常規的監測能力,並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應對突發環境事故的監測能力。

  然而,無論是監測范圍、監測項目,還是監測手段,我省的這個網絡都與國家《環境監測站建設標准》有一定的差距。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相去甚遠。

  近期,國家投資實施的『松花江流域重點城市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和『中俄跨界水體水質聯合監測能力建設項目』等項目即將在我省啟動。這將大大提昇我省的環境監測能力。

  環境哨兵默默無聞站崗放哨

  進入11月份,肇源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雖然沒有監測任務了,但是他們一點兒也不輕松。他們要把前一段的監測數據進行匯總後上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還要對站裡的監測設備進行維護,並時刻保持著應對突發環境事故的警惕性。

  肇源站位於肇源縣肇源鎮境內,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在匯合後形成松花江,自西向東流經我省。因其特殊的位置,它被稱作我省松花江水質監測第一站。

  在兩年前的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中,這個站與松花江及黑龍江沿岸其它的監測站一起,曾為戰勝污染創下了佳績。當時,環保監測人員在1000多公裡的江面上,共開闢了23個監控斷面,出動水質監測采樣車7000多臺次,行程十幾萬公裡,發布監測數據3600餘個,及時准確地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為社會穩定和群眾飲用水安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也為抗擊松花江水污染贏來了主動。

  就是從那時起,環境監測纔為更多人所知。也是從那時起,一直默默無聞的環境監測戰線上的『偵察兵』們纔走入人們的視線。

  『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做出預警,只是環境監測所起到諸多作用中的一項。』省環境監測中心站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他講,環境監測包括環境質量監視性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性監測及其它為環境管理提供數據的活動,以及利用監測數據開展環境質量、污染源排放狀況評價和污染源綜合分析的活動。

  具體來講,它擔負著如下幾項重要任務:對環境中的各項要素及生態指標進行定期監測,掌握、評價環境質量狀況、生態變化規律、預測環境質量發展趨勢;收集、匯總環境監測數據、資料,定期為政府部門編制本轄區的環境質量報告書、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報告;對本轄區環境監測網絡站進行業務指導和培訓,對環境監測質量實施監督管理;負責農產品產地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空氣、水質、土壤及污染源的監測,為生態省建設提供技術服務;定期對本轄區內污染源實施監督性監測,掌握污染物排放狀況和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效果,為政府部門執法提供依據;開展應急監測,從事重大污染事故調查,對污染糾紛進行技術仲裁;為政府部門執行各項環境法規、標准和全面開展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和質量保證;開展環境監測技術研究以提高環境監測技術水平。

  我省環境監測網絡初長成

  由於環境監測的重要作用,監測網絡的建設和監測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各級政府的重視。據了解,2001年以來,國家、我省和各市(地)投入資金2億多元用於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到目前為止,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一個一級站(省環境監測總站)為中心、以14個二級站(13個市地加農墾總局監測站)為骨乾、以眾多縣級站為觸角的覆蓋全省的環境監測網絡。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我省環境保護系統的監測站數共計102個,監測人員1311人。對水、空氣和噪聲等環境要素為主的環境質量監視性監測已基本到位。

  現在,省級水質監測網由22個監測站組成,分別在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及主要支流上布設了72個監測斷面,監控了17條河流及3條閉流區河流;還在鏡泊湖、興凱湖、五大連池和大慶閉流區泡沼中布設了33條垂線,監控了6個湖泊和19個水庫;另在省轄城市及旅游地布設了15個地下水測點,控制了4個城市的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及五大連池礦泉水質量。

  這個網絡提供的監測信息可以滿足監測全省主要地面水域的環境質量及主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要求。

  除這個省級監測網絡之外,相關縣(市)在25條江湖(嫩江、黑龍江、烏蘇裡江和松花江支流及安達閉流區)布設了100個斷面,每年監測2-8次不等。

  在空氣質量監測方面,省級的空氣環境監測網由13個監測站組成,共在12個省轄城市和1個地區政府所在城市布設了66個監測點。已掌握了全省主要城市空氣環境質量。

  除了省級監測網絡外,有26個縣開展了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共有82個測點,基本都是手工五日法(監測天數5-20日/年)。一般情況是3個測點,20日/年。

  在噪聲污染監測方面,省級的聲學監測網由13個監測站組成,分別在12個省轄城市和1個地區政府所在城市開展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噪聲的監測,也基本滿足了監測城市聲學環境質量的要求。

  除了上述環境質量監視性監測外,我省還開展了重點工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全省每年進行調查的重點工業污染源企業為500家左右,分屬13個市(地),32個工業行業。目前開展的監督性監測主要是對重點源企業的廢水,自1991年以來,全省共獲得監督性監測數據近25萬個。

  環境監測能力還有待提高

  據了解,表明環境監測能力高與低的指標,除了監測范圍外,還包括監測項目、監測方法與手段、數據質量等。

  而目前我省環境監測的監測項目還不能完全達到標准,監測方法和手段也不夠先進。

  例如,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地表水的監測項目有80多項,而我省的大多數監測站不能對所有這些項目均能監測到位。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監測技術還不夠先進、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監測經費需進一步得到保證。這也是造成監測站監測的數據失真、誤差較大的部分原因。

  一位基層監測站站長告訴記者,目前站裡的硬件設施已很到位,但是人員素質、經費等軟件則顯得非常不足。

  省監測中心站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承差距的存在。據他講,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生態監測有待進一步開展,對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無系統監測資料,不能滿足生態省建設的需要;應急監測能力亟待提高,目前,除了省站、大慶站、哈爾濱站、佳木斯站分別有一臺應急監測車之外,其他站的應急監測能力較薄弱;城市空氣環境監測能力不足。

  比較突出的是,有機污染物監測項目數與環境管理需要差距顯著。我省江河主要污染因子是有機污染,目前僅以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等作為有機污染程度分析的指標,難以正確區分受工農業生產或大自然水土流失有機污染影響,以致影響了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很有必要增加有機污染物的必測項目,滿足環境管理的需要。國家頒發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修訂本,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特定項目增加到80項,其中有機污染物近70項,盡早實現這些項目的例行監測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而造成以上種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監測經費的不足。據了解,我省各級監測站人均投入費用遠遠低於《環境監測站建設標准(試行)》中的規定。由於監測站經費緊張,許多應更新的儀器設備得不到更新,應開展的工作無法開展,應培訓的人員無力培訓,使監測站的整體素質下降。

  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

  9日,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人告訴記者,由國家投資的『松花江流域重點城市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能力建設』和『中俄跨界水體水質聯合監測能力建設』兩個項目即將在我省啟動實施。他非常樂觀地表示,這兩個項目的實施,將大大提高我省環境監測的能力。

  據了解,對於水質監測方面,上面只是好消息中的一個。

  在此前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亦對加強我省環境監測能力著墨頗多。如它裡面提到,要加強水質監測能力建設。對流域內省市骨乾監測站重點配置一些分析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監測儀器設備,縣級站重點補充必要的儀器設備,使80%的縣級以上環境監測機構達到標准化建設水平。優化流域水環境監測布點,形成國控、省控、市控斷面(點位)完整的流域監測網絡,實現流域飲用水源地和跨省界、市界水環境質量的全面監控和同步監測。在這些要求之外,還對資金的投入、項目的實施有具體的規劃。

  我省對於提高環境監測能力也非常重視。在《省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完善我省的環境監測網絡。在近幾年裡,它也是中心工作之一。

  今年以來,省環保部門完成國家實施污染物減排三大體系能力建設的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項目、環境監察執法標准化建設項目、污染源監督性監測項目、環境信息和統計等四大類項目前期准備工作。省環保部門還配合國家環保總局編制了《松花江流域重點城市水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能力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列入該項目中。同時,三江環境監測站和興凱湖、呼瑪、嘉蔭3個水質自動站等重點建設項目啟動建設。截至目前,完成了1480萬元48個縣的監測設備招標采購工作。

  此外,省環保局還提出明確要求,今年年底之前,省控重點污染源企業、城鎮污水處理廠和發電廠都要安裝自動監控裝置,並與環保部門的監測網絡並網,實行實時監控、動態管理。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個監測面廣、監測項目全、監測技術手段先進、監測質量高的環境監測網絡會在我省形成。』最後,環境監測中心站一名工作人員滿懷希望地說。

  名詞解釋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是指對環境各要素(如水、空氣和噪聲等)的質量,以及污染源、自然災害、污染事故等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進行經常性的監測而獲取環境監測數據的行為。它對於保障大眾的環境安全,對於環保部門的行政管理、決策和執法監督,對於環境污染事故的預警、防治等均有特殊的意義。它被稱作是環境保護的耳目和偵察兵。

  環境監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環境監測是評價環境狀況和預測環境影響的前提;是制定、實施環境法規、標准和進行環境綜合整治決策的依據;是監視污染源排污和評價治理措施效果的手段;是進行環境科研、制定環境規劃的基礎。由此可知,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環境監測制度是環境監測的法律化,是圍繞環境監測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規則體系。它通常由環境監測組織機構及其職責規范、環境監測方法規范、環境監測數據管理規范、環境監測報告規范等組成。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