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2日電 深秋初冬,公交車開始實行冬季運行時間,多數線路早發車時間推遲半小時。與此同步推遲的,還有老年人晨練和到市場買菜的時間,從原來的5時左右,延至6時至8時。每個早晨,學生上學、工薪族上班的乘車高峰時間內加入了更多老年人的身影。於是,擁擠的早高峰醞釀出兩個群體間的矛盾———部分上班族建議,不必趕時間的老年人能不能讓一讓,別在上班高峰和上班族搶公交?更有激進者提出,上班高峰不應該讓老年人乘車。而老年人則認為,公共資源面前人人平等,老年人有早晨乘車的權利,沒人能夠乾涉。另有支持者也認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社會應該對老年人多加照顧,而不是限制。
雙方矛盾的背後,是公交資源的短缺。面對公交車座位的短缺,給老年人讓座是乘客的共識,很難有人會想這中間是否有道德與公平的衝突。面對早高峰車輛的短缺,老年人是否該讓,已成為效率與公平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雖然很多上班族還羞於說出口,卻已不容回避。
讀者建議
早高峰老年人讓讓上班族
日前,一位署名『分秒必爭上班族』的讀者來信大膽提出公交早高峰不讓老年人乘車的建議。信中講述了其每天的苦惱:他每早7時30分出門在和興三道街車站乘坐114路車上班,雖然車次很多,但由於等車人太過密集,連等兩三輛車都上不去的情況時有發生。半個月來,他已連續遲到了四次。每天等車、上車、乘車的過程都分秒必爭,心中總在抱怨每站停車時間太長、車開得太慢……漸漸地他發現,大批的老年乘客延長了站停時間和減緩了車行速度。
據他觀察,每站都有大批行動遲緩的老年人上下車,尤其是他上車的這站,由於附近有清濱公園,晨練過後的老年人一群群地在這裡等車,再一個個上車,有時還要別人攙扶,僅這一站停車就得幾分鍾,年輕人上班再著急也不敢擠,怕把老年人擠壞了。有時候,車都快開了,遠處有老年人著急忙慌地跑來,駕駛員也要多等他們一會兒。車內老年乘客多,難免有沒座位的,司機都小心駕駛,不敢快速啟動,怕把老年人晃倒了。
『為什麼不早起點呢?』也許別人會這樣問。但每天工作很累,都想多睡會兒。而且,即使早出門十分鍾,仍然躲不過公交早高峰,『擠車』的痛苦是躲不過去的。『分秒必爭上班族』認為,老年人不應在早高峰時和學生、上班族搶公交車。
不料,這條看似不近情理的建議卻得到了眾多支持。一些市民向記者表達了同樣的感觸,他們說,每天早上擠公交車上班特別難受,車上常擠得沒落腳的地方,卻偏偏有很多老年人喜歡在這個時候晨練或者買菜,一上就是一大群,擠得我們這些需要上班打卡的人總是上不了車。能否呼吁一下,比如早上6時30分到8時30分,請老年人讓一讓?
高峰現場
一輛車上二十多位老年人
為了解公交早高峰的實際情況,8日6時20分許,記者在煙廠車站上了一輛105路公交車,車內約一半的乘客是學生,另有三分之一的乘客為老年人,車內非常擁擠,一些老年乘客只能擠著站在車中間,一些人一手拿著『馬紮子』,一手夠著把手,但啟車、剎車時身體仍左右搖晃。9日8時左右,在7路、8路、109路等線路兒童公園站臺,記者看到等車的已沒有學生,除拎包上班的市民以外,還有十餘位剛從附近早市回來,拎著蔬菜、水果的老年人,每一輛公交車到站後,多數年輕人都等待老年人上車後再上。
8日7時30分,記者在道外七道街站乘坐12路公交車,聽到車內IC卡刷卡器接連報出7聲『優待卡』,連續有7位老年人上車。此時車內乘客眾多,都緊挨在一起,老年乘客擠不到座位前,多數都站著,其中幾位只乘坐一站或兩站就下車,擠向下客門的過程較慢,全車乘客靜等老年人下車。此車每站都有老年人上、下車。記者粗略計算,這輛車一直保持有二十多位使用優待卡、即70歲以上的老年人乘車。
連續幾天早晨,記者分別乘坐78路、63路等民營線路公交車,卻發現老年乘客較為少見。晨練、買菜的老年人多集中在免費乘車的公共汽車和公共電車公司的線路。
同時,記者發現,下班高峰時老年乘客比較罕見,各個公交線路上極少見到老年人的身影。老年人與上班族擠搶公交車的現象只有早高峰存在。
12路車駕駛員告訴記者,老年人早晨出門分三撥,早5時30分後,每天的頭兩輛車上基本全是老年人,他們起得較早,此時學生流和上班流還沒開始,老年人乘車環境也比較寬松。第二撥是6時20分後,早晨陽光出來後,第二批晨練的老人出門了,此時正與學生流重合,車內擁擠。第三撥為7—8時之間,這部分老年人除晨練的外,還有逛早市的、去超市的,不但與上班流相遇,還與第一撥晨練回家的老年人重合,車內非常擁擠。
觀點交鋒
支持者說
老年人該回避的三點理由
采訪中,眾多上班族和司乘人員急切呼吁老年人回避上班高峰,並給出各自的理由。
理由一:坐車不舒適自身安全沒保障
司乘人員考慮更多的是老年乘客的安全。一位乘務員說,早晨上班高峰車內特別擁擠,有的老年人上車,我們和乘客都看不到,無法給他們讓座。同時,車內常擠得沒落腳的地方,一些乘客看到旁邊有老年人也不願意讓坐。從老年人自身角度講,早高峰擠公交車也不舒服。
另外,幾個公交線路的駕駛員均說,早高峰路上車流密集,常有急剎車的情況,一些沒座的老年人站不穩,常被磕著碰著。有人就要求駕駛員給看病,拍個片子就得四五十元,駕駛員開一圈車纔能掙20元。而這種情況幾乎每個月都有發生。面對高峰時段的老年乘客,駕駛員的苦惱更多。
理由二:老年人的時間寬松自由
支持老年人應回避早高峰的市民多數認為,早晨,公交車之所以形成客流高峰,是因為學校的到校時間固定,學生遲到會挨批評、耽誤課;各個單位上班時間固定,員工遲到、缺勤都會被扣錢,甚至於丟工作。上學、上班時間都是不能因個人意願而改變的。為了求學和掙錢,公交車再擠,也不可能不上。相比之下,老年人的時間要寬松得多,晨練、買菜的時間都可以自已決定,早晨的公交高峰時段,不是非坐車不可的事情應該論一下輕重緩急,早晨上班高峰,老年人應該讓一讓學生和上班族。
理由三:老人行動較緩慢影響車距
老年人的身體特點決定了他們行動較緩慢,一些上班族看著老年人上下車著急,他們說,老年人站不穩,一般都等到站、車停穩再向車門擠,公交車只能開著門等著,浪費不少時間。另外很多老年人看到站臺有車就向車這邊跑,跑到附近了,知道駕駛員看到自己了就慢下來了,駕駛員也得等老年人上車再關門。此外,有的站臺聚集了多個線路,停在前面的車等老年人上車,後面的車也發動不了。這些都降低了公交車的運營效率。
一位駕駛員還提出,早高峰時公交車間距小,一般間隔三四分鍾發一趟車,有的站臺老年人多,而且還是一幫一幫地一起等車。等他們都上車了,後車就跟上來了,打亂了正常的車間距。容易讓後面站臺等車的乘客抱怨,車要麼不來,要麼就一起來好幾輛。
反對者說
老年人乘車不該受限制
老年人早晨乘公交車出門各有目的和原因。
原因一:多年養成的習慣沒法改變
在109路車上,幾位老年人告訴記者,人上了年紀睡覺的時間就縮短了,早晨睡不著就約在一起去公園走圈或唱歌。如果這個時間不出門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憋在家裡難受。而且大家都是這個時間去,如果自己去晚了就沒伴了。多年養成的出門習慣不好改變。趕上公交車的早高峰是沒辦法的事。
原因二:去超市趕早市是出於節儉
家住兒童醫院附近的石大娘每早都乘12路公交車到道外七道街早市買菜,她說,附近不是沒有早市,但道外七道街早市的蔬菜價格更便宜,反正乘車免費,買菜的成本也不會增加。早晨公交車雖然擠點,但能省點菜錢也值得。
另外,還有一部分老年人喜歡早晨去超市買特價商品。哈爾濱市的超市大多7時30分或8時開門,一些老年人說,各大超市經常有特價肉蛋、蔬菜、米面等,但數量不多,一會兒就賣沒了,因而如果得到特價信息,都得在開門前就趕到,趕上上班早高峰也是沒辦法的事。
除了老年人自身,也有上班族體諒老年人的做法,提出理由反對讓老年人回避公交早高峰。
理由一:老年人有出門坐車的自由
『這種倡議根本站不住腳。』在私企工作的秦女士激烈反對:家家都有老人,老人家操勞一輩子,出門坐個車也要受限制,這也太不人道了。公交車是公民共享的公共資源,憑什麼老年人就得回避早晨的上班高峰?這樣做對老年人不公平。與她持相同觀點的市民認為,老年人早晨擠車,確實很少有人給讓座,也得站著挨擠,但如果老年人自己不在乎這些,別人就不應該乾涉,畢竟老年人也有早晨乘車的權利。
理由二:社會對老年人不能太冷漠
一些老年人和上班族認為,這種倡議本身就是一種冷漠和殘忍。尊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本來就應該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愛和幫助,如果早上老年人連公交車都不能坐,社會文明何在?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
矛盾之源
公交資源與城市發展不匹配
矛盾雙方看似均有道理,誰是誰非難見分曉。對此,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的研究員認為,從表面上看,這是誰該給誰『讓車』的問題,而問題的本質,是城市人口數量與公共交通資源不匹配所產生的矛盾。其根源,不是上班族,也不是老年人,而是落後的城市公共交通狀況跟城市的發展脫節了。如果我們的公共交通種類繁多、數量充足,這一矛盾便不會存在。
市公共汽車總公司營運處處長劉祝民認為,上班高峰公共交通擁堵不是哈爾濱市的特殊現象,世界上好多國家都存在,但哈爾濱市秋冬季顯得特別明顯,這是由於天氣冷了,很多騎自行車和摩托車的人也改乘公交車了。13公裡的線路有30臺車運營正好,但目前我們好多線路都增加到40臺,高峰時每三四分鍾發一輛,即使這樣每輛車上仍然特別擁擠。如果再增加車輛,不但成本太大,也非常浪費,因為平峰時用不上,而且道路資源有限,也沒辦法承擔過多的公交車輛。如果城市有軌道交通,下有地鐵、上有輕軌,路面公交的擁堵現象會大大緩解。
隱含問題
應多建菜市場和小公園
從長遠看,切實優先發展公交,『公交爭奪戰』就會偃旗息鼓。但根據早起擠公交老年人說出的理由,更多的市民提議,是不是目前老年人能夠晨練的公園、小區裡的健身設施不夠?居民區周圍缺少菜市場?目前,有關部門在一些居民小區中設置了各種健身設施,就對老年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加強社區周邊菜市場建設和群眾休閑設施、小公園的建設,這樣老年人可就近晨練或買菜,不必早晨去擠搶公交車了。
老年人加劇公交早高峰的擁擠,公交企業的各種做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卻不會解決根本矛盾,公園和市場的建設也需要規劃和時間。一些市民提出,讓一步海闊天空。全市公交車就那麼多,你坐上車就可能意味著他坐不上,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不妨讓一讓。老人為我們操勞一輩子,要照顧和支持老年人;同時,老年人反過來也為年輕人想一想,假如自己的子女因為擠不上公交車被公司『炒』了,也許一站兩站的車就不坐而改步行了。換位思考和互相體諒中和諧的乘車環境就出來了,許多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也都能迎刃而解或得到緩解。
對話公交
六種辦法正在或即將實施
面對學生、上班族與老年人的『公交車爭奪戰』,哈爾濱市公交企業已使用或即將采取多種辦法予以解決。
目前,哈爾濱市已有2路、8路、15路等十餘條公交線路開通了學生專車,緩解學生客流高峰的擁擠;有23路等線路開展了對汽輪機廠、車輛廠等大廠職工門對門的接送服務,專為上班族服務;13路、14路、16等多條線路開通區間車,緩解客流集中地區的高峰擁擠,疏散乘客。
受市民歡迎和期盼的『大站快車』近期也將增加線路,2路空調、28路均有可能在這個冬天開通大站快車,即運營時只在重要站點停靠,縮短單程的運營時間,為上學、上班乘客縮短在路上的時間。
今年公交冬運期間,市公共汽車總公司還將組織40臺機動車隨時充實到各個線路上,專門用於早高峰的運營。學生、上班族、老年人聚集的早高峰,管理人員也將深入各個站點,維持秩序、疏導乘客上車,防止事故的發生。
眼下,新陽路的公交專用道上已出現其他車輛禁止駛入的牌子,『公交優先』的戰略開始在哈爾濱市陸續實施,公交車如得以使用專用車道,運營速度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