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依托資源優勢 煤城七臺河走上生態發展路
2007-11-15 14:50:5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曉梅 呂天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15日電 作為煤炭城市,如何在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解決好煤炭生產和使用導致的一系列生態和環境問題,實現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七臺河市堅持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營造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態勢。

  七臺河是以煤炭生產為主的工業城市,半個世紀以來,為國家貢獻了3億多噸優質煤炭。然而隨著工業文明的進步,城市規模的擴大,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一些突出問題逐漸擺在人們面前。

  難道發展工業文明一定要造成生態的災害嗎?難道追求經濟效益一定要以犧牲生態效益為前提嗎?七臺河市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對此作出了否定性的回答。

  生態工業刷新城區面貌

  近幾年來,七臺河市在省級園林城市的基礎上,把創建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市納入建設文明城市的范圍。特別是2005年以來,這個市大手筆投入,努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一方面實施生態工業計劃,通過推進技術創新,改造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重點工業,特別是建立綠色工業園區,將焦化企業全部納入其中,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全力打造煤炭循環經濟健康運行體系。現在,在七臺河紅鮮焦化園區,有13個循環經濟示范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如集中收集脫硫處理淨化區域內煤氣、焦化廢水,綜合利用煤氣生產甲醇,綜合利用甲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富氫氣體和富氮氣體,用焦油加氫生產清潔燃料油,生產氫燃料電池用於公交電車,富氮氣體進行乾熄焦技術改造,綜合利用區域煤矸石、煤泥發電,並配套建設粉煤灰水泥項目等等。這些項目已經被確定為國家科技東北專項啟動規劃『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研究的首選項目。

  另一方面實施以城市中心區創建『無黑煙囪區』為核心的環境保護工程。對重點排煙企業一廠一策制訂了環保達標方案,堅決控制污染。與此同時,下大力氣搞好城區綠化,僅今年就投資180萬元對桃山水庫壩下破壞山體進行了回填綠化,並完成了欣源小區、湖濱廣場10萬餘平方米的綠化工程,實現城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29平方米,使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出現了『綠樹繞樓群,鮮花映翠坪;污河流清水,百鳥翱碧空』的喜人景象。

  生態文明村鎮繪美景

  城市建設生態型工業園區,農村怎麼辦?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城鄉結合,協調發展。他們將生態文明建設延伸到了農村。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開展了文明生態村鎮創建活動,並始終堅持以促進農村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提高農民素質為核心,以發展生態經濟,優化生態環境為重點,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突破口。現在,七臺河市各類生態農業試點村和專業村建設比率已達到40%,鐵山鄉、紅旗鎮、萬寶河鎮和長興鄉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生態示范區。此外,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達到3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17%;獲得綠色證書14個,湧現出金元辣業公司、蘭靛果酒業公司等一批綠色龍頭企業。這個市還借助『村企共建』這一新載體,在農村道路建設、人畜飲水、村屯綠化、文化設施建設、改廁等項目上強化共建、幫建制度。目前,全市各企業和單位為221個行政村解決347項公益事業項目,建設通鄉公路6條42.3公裡,通村公路42條206.52公裡。

  生態文明教育夯實思想基礎

  為了夯實市民、村民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七臺河市近兩年來一直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重要的宣傳教育內容。每年,他們都開展全市性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如『樹新風、展風采、做貢獻』、『文明新風千日行』、『十城共建』等等,這些活動覆蓋全市,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到鄉鎮、村屯,努力讓人人都明白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有效地控制人口,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要充分合理利用資源,切實保護環境;提倡並實行健康有益的消費模式;構建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層出不窮、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形成了愛護環境、科學發展的濃厚氛圍,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了廣泛的擁護。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