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首次開門起草《政府工作報告》民生為考量指標
2007-11-21 10:20:2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1日電 20日,哈市《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正式在網上公布,向市民征求意見。據悉,向社會公布《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在哈市尚屬首次,市民反應踴躍。意見反饋電子信箱:hrbsmjy@163.com

  據介紹,在《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中,2008年目標:生產總值增長1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1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

  ●新農村建設:行政村全部開通客車

  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20處,解決13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新建農村公路2000公裡、鄉鎮客運站19個,行政村全部開通客車。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20處,發展戶用沼氣池9000個。完成農村康居工程200萬平方米,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4.7%。

  ●旅游:總收入增長17%以上

  重點推進松花江沿線旅游開發、亞布力旅游度假區、俄羅斯風情園、凡奇上京國際旅游區等重點項目建設。放大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生態旅游三大優勢品牌效應,實現接待國內外游客增長13%以上,旅游總收入增長17%以上。

  ●行路:開闢客運線路12條

  明年,哈市將開闢延伸客運線路12條,新增、更新公交車輛120臺,切實提高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力爭啟動三環西橋、軌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設。

  ●城市建設:啟動哈站綜合改造

  實施道外二十道街松花江大橋、磨盤山供水二期、何家溝綜合整治、西泉眼水庫維修加固工程。啟動何家溝群力污水處理廠、平房污水處理廠和西南部等集中供熱項目建設、華能熱源擴建和內河清水水源工程。實施哈爾濱火車站綜合改造和南勛街等外延性道路打通工程。改造建設500個居民庭院、50個社區廣場。

  ●環境:水更清天更藍

  對分散供熱鍋爐實施聯片並網改造,再淘汰50臺7兆瓦以下燃煤供熱鍋爐。實施松花江哈爾濱段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沿江產業帶。重點實施金河灣濕地植物園、狗島、珍珠島灘地開發整治工程。整合沿江旅游資源,建設灘涂生態景觀區。

  ●綠化:新增綠地860公頃

  哈市將加強城區綠化,新增綠地860公頃,新植樹木110萬株。實施天然林保護等4個生態恢復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0萬畝,造林綠化10萬畝,綠化高標准生態村100個。創建生態文明示范村18個、省級以上生態文明示范縣(市)1個。

  ●文化:新建社區圖書館

  建設市博物館,改建部分市級文化場館,新建一批社區圖書館。加強風景名勝區、歷史遺跡和建築的保護,實施秋林商務區、果戈裡大街三期改造工程和中華巴洛克建築更新保護工程。

  ●大冬會:按時完成場館建設

  加快大冬會場館設施建設。按時完成市冰球館、市滑冰館和亞布力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推動市體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建設,改造八區體育運動中心。實施賽場、運動員村周邊環境淨化、綠化、美化和亮化工程。

  ●就業:新增8.5萬人

  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新增城鎮就業8.5萬人。對零就業家庭實行『托底』式安置。穩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在有條件的企業推行小時工資制,防止拖欠職工工資,杜絕政府項目拖欠農民工工資。

  ●住房:竣工住宅450萬平方米

  全年竣工住宅450萬平方米。擴大廉租房實物配租比例。力爭改造棚戶區200萬平方米。向3000個符合申領補貼購買經濟適用房條件的家庭按每戶3萬元標准發放住房補貼。

  ●社會保障:呼蘭、阿城納入失業保險統籌

  把呼蘭區、阿城區納入市區失業保險統籌范圍。農村低保水平由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800元。完善城鄉特困家庭、大病醫療、受災群眾等專項救助制度。集中和分散供養的五保對象年生活費補貼標准分別提高到2600元和1800元。

  ●物價:對低收入人群實行價格補貼

  對低收入人群實行定點、定量、定品種的價格補貼。嚴格實施價格公示制,教育、醫療收費價格公示達到100%,涉農價格公示達到90%以上。強化農產品、食品、藥品的質量安全標准體系建設,落實不合格產品退市制度。探索建立常見疾病規范診療程序和價格體系,對單病種實行最高收費限價。

  ●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新建5所中小學校,更新提昇21所學校的教學設備,維修改造18萬平方米B、C級校捨。完善農村中小學校遠程教育網。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就學問題,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城市學生同等接受義務教育。

  ●醫療:多建平價醫院

  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大醫院和社會衛生力量開展基層和社區衛生服務。加強醫療救助定點醫院和平價醫院建設。完善疫情報告和疾病監測網絡,加強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