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陳順達: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了自己的責任
2007-11-22 09:33:0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梁英喬 鄭鑫 王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陳順達是一個黑黑瘦瘦、有著明亮雙眸的男孩子。記者蘇強攝

   

黑大青年志願者服務隊與受助貧困孩子(二排左一為陳順達)。

  

得到順達及其志願者資助的貧困女孩。

    

貴州山區貧困孩子等待資助上學讀書。

  

順達在為將來創業以擁有更多的能力幫助貧困孩子做著准備。記者蘇強攝

  東北網11月22日電 他,是黑龍江大學的一名特困生。他不但自己努力求學,而且先後幫助600多個西部山區的貧困孩子找到資助者得以繼續學業,他自己資助過的孩子就達100多人。

  他,除了學習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打工賺錢。他,每天最多只吃兩頓飯,吃的是食堂最便宜的菜,還經常只要一碗免費湯泡飯糊弄一頓。他的一雙鞋穿了多年,一補再補……以他的吃苦耐勞,他完全可以過上大學生中的小康生活,可他卻用血汗錢讓一個又一個『更需要改變命運的孩子走出來,看到希望』。

  他,陳順達,出生在貴州省黔西縣新仁苗族鄉,現在是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005級學生——

  聯絡陳順達的時候,頗費了番周折。有人提供了他的手機號,但是特意囑咐說,他的手機不好使,不能通話,不過可以接收短信。18日,當記者在黑大C區4號樓門前等待時,真擔心他會否如約出現。

  這是一個黑黑瘦瘦、有著明亮雙眸的男孩,穿戴乾淨利索,言談自如真誠。盡管自始至終站立著采訪,但幾個小時的交談很快就過去了,記者完全沈浸在陳順達的故事中……

  他為了一句承諾放棄大學來到山區做了不要報酬的代課教師。他說,自己耽誤的不過是三年時間,要是能用自己的三年換來孩子們的一生,值!

  陳順達從小生活在窘困當中,可是令他第一次深切地對貧窮有所感受的,是由貴陽轉入黔西一所小學後發生的一件事情。當時,班裡一位姓吉的小女孩,成績很好,一直都是靠上山采草藥和開荒地種菜賣錢供自己讀書的。因為交不起幾十塊錢學費,剛剛14歲就嫁人了,給家裡換來幾百塊錢的彩禮!震驚之餘,順達陣陣絞痛:貧窮斷送了一個女孩的未來。

  逐漸地,看著班上的同學一個一個離開,一個個地輟學,他開始理性地思考:對於貧困孩子而言,貧窮究竟意味著什麼?『不是城裡人的買不起房子買不起車,而是永遠都走不出大山,他們的生活世世代代不會有任何改善。對這一切我能做些什麼?應該做些什麼?』

  高考填報志願時,陳順達報考了西南某重點大學援藏班。可就在簽署協議的那一刻,他放棄了。因為高考結束的那個夏天,他去了貴州偏遠山區做了一名代課教師。山區極其需要教師,可是,正規大學畢業生都想方設法離開山區教師的崗位,於是,順達成為一名不拿一分報酬的『黑』代課教師。

  『那是一段特別寂寞的日子,那是一個特別富有人情味的地方。』順達充滿了感情回憶道。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雖然條件艱苦,卻充實快樂。玉米熟了,第一根老鄉們要留給順達嘗鮮;哪家的豬啊、牛啊死了,老鄉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喊順達來吃;生病了,會有人上山為他采來草藥;雖然沒有一分工資,可是,卻從不缺少吃的、用的……人們在用最朴實的情感來回報順達,表達對知識的尊崇和渴望。順達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在那裡,有著人生價值實現的滿足。離開的時候,面對衣衫襤褸的孩子們那一雙雙充滿渴求的、不捨的眼睛,他只說了一句話,『等著我,哥哥還會再回來。』

  後來的日子,他放棄了大學,告別家鄉,從黔西北跑到黔東南,去實踐他的那句承諾。一乾就是整整兩年。兩年裡,他教孩子們文化知識,給孩子們講外面世界的精彩。看到這些從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陳順達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傾盡所能幫助他們,讓他們有機會讀書,上大學,走出大山,觸摸外面精彩的世界。

  大學的第一個假期,他就組織高校志願者,深入貧困地區,為貧困孩子尋找資助。他的腳步遍及雲南、甘肅、陝西、寧夏等省市。他在學校建立了『關注教育情系西部』志願者網絡組織。

  記者驚詫於順達這樣一個頗有想法的年輕人,可以為了幫助貧困孩子而離開家庭,放棄學業。難道,他就沒有一點自我嗎?

  順達並非沒有考慮。他家兄弟姐妹四個,父親重病,弟弟智障,妹妹高二輟學。『一家子如果沒有一個出人頭地的,那麼,這個家就沒有希望。』2005年,陳順達再次參加高考,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黑龍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

  順達開始了遠離家鄉的全新生活。然而,距離有多遠,牽掛就有多濃,有多長。經常在倏忽間,心頭一顫,那些孩子們現在怎樣?他們能如我一樣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好!

  在學校,順達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並擴大了自己『關注教育情系西部』志願者網絡組織。現在,志願者已有1700多人,分布在全國70多所高校和西部中小學以及政府部門。每到寒暑假,他便匆匆踏上火車,去西部偏遠山村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2006年1月,是順達在黑龍江大學的第一個假期。他以校報記者的身份,會同哈爾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貴州大學等高校志願者,來到貴州省黔西縣作了一個大規模的、深入的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狀況調查。調查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每到一地,都和當地教育輔導站取得聯系,拿到貧困生名冊,之後去每所學校走訪,根據最近兩三年的學習成績調取優秀生名單。兩份名單對接在一起,得到優秀貧困生名單,接著一家家走訪核實,收集資料。回頭順達將最後篩選的優秀貧困生進行分配,由每所高校的志願者組織為孩子們尋找資助。2006年1月份的初次調查,找到的103名孩子,全部獲得資助。

  『對於優秀貧困生的篩選,是件極其殘忍的事情。重點年齡段設定在小學三年級以上初中二年級以下。這個階段最容易看出來孩子是否具備學習的潛力。當然,這種篩選並不科學,可是,沒有辦法,我們的力量太有限了,而需要幫助的孩子太多了。在篩選的同時,我們的內心受到很大的譴責,相當殘酷。』在侃侃而談調查模式(他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對這一模式進行復制從而加入到關注西部教育行動中來)後,順達神情黯然。

  這種調查順達先後組織了三次。幾年來,他的腳步遍及雲南,四川、貴州、重慶、湖南、甘肅、陝西、寧夏等省市。目前,他已幫助600多個孩子找到資助者,而他自己資助過的孩子就有100多人,正在資助的有26人。『一個孩子100元錢就可以學一年。』

  順達幫助貧困孩子的另一種途徑,就是與當地私立高中簽訂協議,請求讓孩子們入校讀書,考上大學後,先還大學的貸款,再還高中的學費,『高中階段學費較高,我們沒有過多的能力,但是私立高中需要優質生源,於是我們以個人名義與其簽訂協議,為其提供優質貧困生源,條件就是讓孩子們先讀書,之後還學費,我則作擔保人。』目前,順達個人和黔西縣的兩所私立高中簽有協議,還與幾家私立高中達成口頭協議。利用這種方式已有4名貧困學生進入高中就讀。『能夠得到這種幫助的孩子,必須學習很好,而且一定要考得很好,所以最終得到幫助的人很少很少。有些孩子明明很有希望,但是我們卻幫不到,很悲哀。』

  在公立高中順達也在努力著,但都沒有談下來,『不過他們答應減免學費,我們會繼續努力。』

  有人說,志願者是一個高尚而又尷尬的角色。面對別人的不解,順達說,我不敢停下來,否則不知道會錯過幾個孩子的前程。

  盡管順達從沒有說,但是記者隱隱感覺得到,對於他所做的一切,也有不理解。對此,他很無奈,卻又那麼的從容。

  大二時,曾經教過的一個山區裡的孩子向順達發來短信求助。那個孩子生病了,需要4000元治療費。順達急在心頭。他三天沒有上課,四處籌款,向一些社團提供這個孩子的資料。有些社團答復:那個孩子是貴州的,我們這裡還有很多貧困生幫不了呢,哪裡顧得過來。順達不得不和志願者們用自己的生活費一點點拼湊……

  愛心,沒有地域之分。

  順達默默地做了很多。一位老師充滿憐惜地對他說:如果你是我弟弟,我絕對不會讓你做這些事情。有人問:你是怎麼想的,居然能為了非親非故的窮孩子放棄大學窩在山裡兩年,耽誤個人前途。

  還有人問,你放著現在好好的機會不去爭取將來找個好工作,瞎折騰什麼。記者同樣關心,為什麼不讓自己過得更好點,為什麼不能讓自己有個更好的未來?是什麼使他這樣地執著與堅強?順達平靜地說,我不敢停下來,否則不知道會錯過幾個孩子的前程。

  2001年,順達還在讀高中時,資助了第一個孩子。那也是黔西縣的一個貧困生,當時讀小學5年級,從2年級開始就沒有交過學費。順達為他補交了5年級之前的所有學費,並在離開黔西後,每年通過在四川大學讀書的一位同學,將當年的學費轉給孩子所在學校。就這樣堅持了3年。誰料,孩子在初中2年級時輟學出外打工了。

  第一次救助的失敗經歷使順達對資助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學費不是問題,關鍵是和救助的孩子缺少精神的交流與溝通。經濟上的資助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幫助他們樹立人生觀與世界觀。要讓孩子們知道,通過上學讀書走出來,要比打工走出來更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從此,順達要求自己和志願者同每一個被資助的孩子保持聯系,每個月至少與他們通一封信,為孩子們進行一對一心理輔導。在信中,他會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況,鼓勵孩子們不要被貧窮打倒,一定要堅持讀書,一定要走出大山。他還給孩子們講自己大學裡的新鮮事兒,告訴他們外面世界的精彩。

  『現實給貧困孩子太多太多的不公,或許有一天,這些孩子走出大山,上了大學,感到大學生活也不見得有多麼好,但是,他們會通過多讀幾年書想通很多事情。這就是讀書與打工改變命運的區別。』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這句話是國際著名志願者德蘭修女說的。順達的故事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順達的苦與甜

  陳順達本身就是一名貧困大學生,但他身上看不到一絲的躲閃和自卑。記者了解到,陳順達每個月通過打工等方式賺得的生活費有六七百元,但他用來吃飯的錢僅僅有150元,剩下的全部用來做和助學有關的事情。不覺得苦嗎?陳順達對苦與甜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

  陳順達:苦嘛,或許吧。從2005年到現在,我共親自帶隊赴西南做了三次調查。期間只有2007年1月份的寒假沒有去,那時候實在湊不夠路費了,還要資助孩子,所以,整個假期就在哈爾濱打工掙錢。調查所需費用並不是很多,主要是路費。住一般是蹭在村民家,如果村子配合就住在村委。我們每天每人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錢,吃的都是自己做,不然這個標准根本下不來。

  在貧困地區,有的鎮政府、鄉政府會很支持我們的工作,但也有不理解的。我們搞調查,要貧困學生名冊,或者拍些資料片,會遭到部分人的反對,甚至是驅逐。因此,這幾次調查留下的珍貴圖片並不多。在當地有關部門提供的貧困生名單中,經過我們的走訪調查核實,最後總會發現有些名實不符的事例。但這些畢竟都是個別的。

  令我欣慰的是,我曾經幫助過的一個孩子已經考上大學,而且,她也在幫助其他的人,將這種助學助困的關愛延續下去。這個女孩是個殘疾人。那還是1996年我上小學6年級,女孩在讀小學2年級。我都忘記了給過她什麼具體的直接的幫助,只記得送過一些生活、學習用品,與她聊天,鼓勵她要堅強,告訴她,其他人認為你少了一只腳,可我覺得你和其他人沒有什麼兩樣。這個女孩學習很努力,後來考上中國信息大學,在大學成立了『愛心居』社團組織,關注西部教育。從上高二開始,這個女孩就開始幫助貧困孩子上學,每年資助100元錢。我們很少聯系,她曾經給我寫過一封信,表示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把愛傳播下去。

  像這樣令人感動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2007年7月,得知家鄉貴州部分地區暴雨成災,我搜集了部分災區的照片,加上此前在貴州尋找貧困兒童時留下的部分資料片,在黑龍江大學B區籃球場舉辦了一個主題為『關注教育、情系貴州』的大型圖片展。圖片展引來愛心如潮。短短5天裡,廣大師生和熱心市民捐贈了3000多件衣物,700多雙鞋子,9箱書籍文具,有的甚至是新購買的衣物棉被和學習用品。這批折舊後價值5.5萬餘元的物資,共裝了滿滿49個大編織袋,連同一片片愛心輾轉運到了貴陽。(據陳順達身邊的同學透露,這批9.5立方米的愛心物資運輸費用高達1800元,花費了順達整整一個學期的家教所得。要知道,順達每個月的生活費,只需150元!)其中有一位母親代替兒子用小推車送來兩大箱138本兒童讀物,這個孩子就是2005年感動哈爾濱十大人物之一孫慧熙。一個學姐聽說貴州災區的災情,在研究生宿捨樓一個勁地幫我們宣傳,很多在哈的同學回家搜集很多衣物帶回來,其中不乏嶄新嶄新的。之後,圖片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在哈高校巡回展出。活動進展之順利超出預想。現在,全國很多高校的志願者和我們取得聯系,希望能在自己的學校舉辦一次圖片展,幫助西部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正是這些人和事,支持著我們,一路走下去。

  後記:這個寒假,陳順達依然不能回家陪伴父母,他正在籌備去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和廣西省百色地區進行貧困調查。2008年三月初,他還將和『西部助學大王』、千分之一助學網的負責人——張坤老人一起去湖南湘西的鳳凰古城看望那裡的孩子。

  志願服務西部貧困孩子的過程中,陳順達及其志願者隊伍不知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然而,艱苦的環境沒有使他們退縮。用陳順達的話說:『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止我們的腳步。我們多走一裡路,就有可能多幫助一個孩子,就可能多讓一個孩子的未來有了希望。他們的明天有可能通過我們今天的努力來獲得,為了這個,累死也值。』

  陳順達,已經沒有了當初看到貧困孩子就要流淚的衝動,但是,助貧的激情依舊。『並不是我有多麼高尚,之所以堅持下來,是因為我被那些孩子們純真的雙眼所感動,助貧對我來說,是件不得不做、必須去做的事情。』

  陳順達會一路走下去……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