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墾區紅星農場『土壤水庫』變成『聚寶盆』
2007-11-22 13:23: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韓紅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2日電 春旱連伏旱,伏旱連秋旱,而小麥平均畝產335公斤,大豆平均畝產210公斤,白菜畝產3噸以上。這是來自黑龍江墾區紅星農場的一條條喜人的消息。

  地處半乾旱地區的紅星農場十年九旱,缺水成了農場經濟發展的瓶頸。

  近幾年,他們針對丘陵漫崗地形中坡耕地較多,而水資源缺乏的實際情況,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防旱,在農業生產中以深松整地蓄水、秋天起壟節水、原壟卡播保水為主要內容,堅持土壤耕作制度的標准化作業,為農業建立了『土壤水庫』,使33萬畝耕地變成了『聚寶盆』。

  『深松整地每增加一厘米耕深,每畝可增加20噸蓄水能力,貯存3毫米降水。』正是看中了這一點,近幾年,農場用優惠政策鼓勵職工購回了5臺『迪爾9320』、『迪爾9520』大馬力聯合整地機。在聯合深松整地中,保證深松深度達到35厘米,打破了犁底層,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張治國是第五管理區種植戶,以前自己有一臺『1002-東方紅』拖拉機,每年整地時又翻又耙的需要進行四遍作業,壓四遍地,不但沒有打破犁底層,而且把地表面耙暄了,把地底耙實了,旱時不能吸收地下水,澇時降水不能及時滲透,糧食產量上不去。去年整地時,他寧可讓自己的車『睡大覺』,也要用大車深松整地。結果,進行深松作業的六區4號地的45畝大豆畝產221公斤,為了對比,六區6號地的15畝大豆沒有深松作業,9月底就因乾旱提前黃葉了,產量只有176公斤。像張治國一樣,該場很多種植戶都認識到了深松蓄水防旱的好處,每年深松面積達到應整地面積的90%以上,職工每年從『土壤水庫』裡至少增收1000多萬元。

  為了使『土壤水庫』成為種植戶的『聚寶盆』,農場采取了原壟卡播的機械化防旱保水技術,不是用機械將原茬作物連根拔起,使土壤中的水分蒸發,而是留原茬越冬,增強根茬對土壤的保護能力,並在來年開春使用免耕播種機,將芸豆原壟卡播玉米,或者將玉米原壟卡播大豆,一次性完成苗帶深松、側深施肥、精量播種作業,使『土壤水庫』能調節天然降水,減少雨水徑流和水土流失,滿足了作物連續吸水的需求。今年,農場共推廣原壟卡播技術1.8萬畝,由於原壟卡播為耕地建立起了『土壤水庫』,滿足了作物連續吸水的需求,使卡播的青貯玉米平均畝產6.5噸,芸豆平均畝產218公斤,每畝增收40~50元。

  農場每年降水量只有450毫米左右,為了利用地上水,節約地下水,生產部門把秋起壟作為『土壤水庫』機械化節水的重要措施。比起開春起壟,秋起壟減少了水分蒸發,比春起壟土壤含水量高出4.26%~4.82%,連續三年秋起壟,土壤含水量提高了3%。在秋起壟中,農場根據耕地坡度,采用壟向區田技術,使用壟向區田耕作機,在秋起壟中順壟打堆,最小60厘米,最大6米,利用水位落差,一段一截,減緩了水流速度,減少了水土流失。

  去年,農場17萬畝大豆和蔬菜等經濟作物全部黑色越冬和秋起壟,提高了耕地的節水能力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在今年旱災嚴重的情況下,使全年種植業總效益首次達到1.3億元。

  近兩年,紅星農場共治理黑土流失面積1970多公頃,不但有效控制了生態環境惡化,而且使治理區平均每年糧食增產1240多噸,職工增收230多萬元。圖為職工用柳條固?布設截流排水溝。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