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4日電 題:打造城市之魂 哈市實施先進文化戰略建設文化名城
11月12日,哈爾濱市第52家公益型展館——錢幣博物館正式開館。這僅是該市濃墨重彩描繪文化藍圖中的一筆。近年來,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圍繞『三個適宜城市』和『北方歷史文化名城』的戰略目標,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的同步發展,促進了全市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提高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
展館——市民的文化盛宴
要建成『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文明城市,僅有經濟上的發展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文化的繼承、文化的傳播、文化的創造。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曾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傳承和創造文化,始終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
領導者的高遠立意,促成了許多大手筆的運作:把文物管理站沈睡多年的古錢幣擺進商業銀行的大廳,成立『錢幣博物館』;走在百年中央大街,就走進了『建築藝術博物館』;在企業富麗堂皇的辦公樓裡設立『版畫博物館』;開放市委辦公樓——成立兆麟街123號展館……這些創意,可謂點石成金。
由政府出政策,甚至出場地和部分資金,引導、扶持社會辦文化展館,走出一條『民辦公助』建館模式:利用城市改造,扶持民間辦館;利用企業改制,引導行業辦館;利用政策導向,倡導社會辦館;利用示范效應,政府參與辦館。就這樣,靈活、市場化的『四大模式』激發了民間辦館的積極性。短短一年多時間,哈爾濱藝術宮版畫博物館、哈藥攝影展館等13座文化展館相繼建成開放。目前,哈爾濱市各類文化展館已達50餘座,它們以多姿多彩的側面展示著哈爾濱的多元文化,使文化旅游資源大大『擴容』,同時,也正悄悄地改變著哈爾濱的文化生態,讓市民們分享一道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每逢周末假期,逛逛各種文化展館已成為許多市民的休閑方式,許多中小學校也開始把集體參觀博物館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
做大滿足人民文化生活之需的新載體
這是一座文化積淀厚重的城市。冰雪文化、音樂文化、金源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外來文化,這些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為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城市,哈市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在財政、稅收、土地、投融資等多方面向文化事業傾斜,為文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國際冰雪節』、『哈夏音樂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已經產生良好的品牌效應,成為城市的一張亮麗名片。
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使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證。走進南崗區文化館,你會看到『爆棚』的景象。市民們跳芭蕾、灌唱片、練書法,自得其樂。這只是哈市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縮影。現在哈市有三百多個群眾文化表演藝術團體,在基層文化活動站和文化廣場演出各種文藝節目。近年來,全市投資4.6億元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區、縣(市)文化館已達20個,街道文化站83個,鄉鎮文化站232個;社區圖書館遍地開花,實現了文化資源的輻射。
變文化優勢為產業優勢
在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哈爾濱開始探索一條有地域特色和優勢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
千年文脈、百年設治,開放包容、兼收並蓄。如何挖掘這些人文自然優勢,變文化優勢為產業優勢?經過開發整合,哈市形成冰雪文化、金代歷史文化、革命歷史文化等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旅游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演藝娛樂業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哈爾濱市在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上下功夫,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育發展演藝娛樂業。吸引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演藝娛樂業的發展,是哈市發展文化產業的一大特點。目前,哈市共有1800多家演藝娛樂場所,其中95%是由民營企業出資興辦的。
目前,『群眾自發、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文化發展模式正在形成,廣大人民群眾從中汲取營養,城市的軟實力也不斷得到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