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大學生志願者陳順達 黔南大山支教路走過數千裡
2007-11-24 11:58:04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丁寧 劉鳳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陳順達 記者蘇強攝

  在上大學之前,陳順達就開始在貧困地區調查基礎教育——

  貴州,位於我國西南部,在經濟區域上屬於我國西部地區。在人們的普遍觀念裡,那裡的部分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經濟相對不發達,基礎教育嚴重滯後,大山幾乎成了貧窮的代名詞。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一直沒有停止對這些地區進行經濟支持、政策傾斜,改變在慢慢地發生著。

  陳順達,這個黑龍江大學三年級的青年學子就來自於貴州這個大山遍布的省份。他在2003年高考結束後,只身走過黔南、黔東南等地的四所位於大山深處的小學,義務支教時間將近兩年之久。2005年重新撿起書本考入黑大後,陳順達的支教助學之路還在繼續延伸著……

  我不是沒有產生過放棄的想法,可每當在我想放棄的時候,總有令我感動的事情發生。

  2003年6月,陳順達順利地結束了當年的高考,他報考的學校是西南師大援藏班。他的分數上線了。

  考完試後,陳順達只身去了離家40多公裡的一個鄉小學。這所小學在大山深處。陳順達乘車到沒有公路的地方下來,還要在崎嶇漫長的山路上步行許久纔能到達那個村子。

  一個月後,正在學校教課的陳順達突然接到西南師大的通知,要他去貴陽簽署入讀援藏班的協議。可就在即將簽署協議的那一刻,他突然決定放棄!『我走了,這些孩子怎麼辦?這裡不也是我實現理想的地方嗎?』

  2003年9月,陳順達作了短暫的休整後決定前往黔東南、黔南等地去看看。他知道這兩個地區是全貴州最窮的地方。

  他選擇了黔東南地區的田壩小學,那裡交通十分閉塞。說是一所學校,其實只有13個孩子。陳順達來的時候,學校已經停課,因為先前的老師走了。

  『支教期間我常常經歷著或多或少的感動。學校的條件很艱苦,我不是沒有產生過放棄的想法,可每當在我想放棄的時候,總有令我感動的事情發生。』陳順達說。

  黔東南的初冬是很冷的。有一次,午休的陳順達把褲子掛在了窗櫺上,等他醒來的時候褲子不見了,他著急地尋找,這時幾個孩子突然從窗前冒了出來,說,『老師,我們把你的褲子洗了,掛在外面的樹上。』還有一次,陳順達感冒了,孩子們親自弄來草藥給他熬。

  在村裡,盡管自己的年齡不大,但陳順達不管走到哪裡,總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當地的玉米熟了,肯定是陳順達第一個被邀請來吃;村民家的牛、豬死後捨不得吃,首先要找陳老師來嘗鮮。

  『如果你走到的城市離貴州越遠,那麼你看到的樓就越高、馬路就越寬。』其實這些話聽起來有些荒謬,我只是想刺激孩子們萌發走出去的精神動力。

  黔東南的大山都是原生態的,風景如畫,當地民風十分純朴。有些村民甚至一生都沒有走出過大山。

  或許是落後讓村民鈍化了現代社會應有的求知欲望。陳順達發現,村民們只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去學校讀書,特別是對女孩子,當他們長到十幾歲的時候,便要讓孩子輟學『扣草藥』。孩子們都還小,他們哪裡知道要靠知識去改變命運呢?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陳順達能做的只有勸說。但勸說家長常常起不到絲毫效果,他惟有在課堂上勸說孩子。

  他跟孩子們說,大城市有很多新奇的東西,如果你能走出去,你就有機會看到你想看到的東西;如果你走到的城市離貴州越遠,那麼你看到的樓就越高、馬路就越寬。『其實這些話聽起來有些荒謬,我只是想刺激孩子們萌發走出去的精神動力。』陳順達說。

  閑暇時間裡,陳順達把自己整理好的貧困孩子的資料郵寄給已經上大學的那些高中同學,讓他們幫助尋找可以資助窮孩子的人。有時候,他常常要走上四個多小時的山路去縣城,用網絡散發這些資料,祈求能有好心人施捨愛心。

  陳順達在田壩小學教了四個月,最後離開了那裡。他自嘲說自己像個『雲游詩人』,不想在某一個地方堅守下來,想更多地了解貧困山區的基礎教育現狀。

  報考離貴州最遠的省份——黑龍江省,是要忘掉那些山區的孩子們,可越這樣,就越發想念他們。

  離開黔東南,陳順達又來到黔南從江縣的一所小學。這所學校跟黔東南的田壩小學很相似,20多個孩子處於停課狀態,村裡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代課教師。陳順達的到來解了燃眉之急。

  教學活動平靜地進行著。沒有藝術作品裡描述的那種感人的故事發生。但有一件事讓陳順達終生難忘。

  那一次,陳順達不知怎麼對孩子們說了一句『等有機會帶你們吃肯德基』,這下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問開了,『肯德基是什麼啊?它好吃嗎?』『肯德基是不是酥肉啊?』這些問話問得陳順達臉紅紅的,因為他長這麼大也沒有吃過肯德基啊!他只能應承著告訴孩子們,『肯德基是國外進來的,挺好吃的』。

  現在,每當陳順達走在哈爾濱街頭路過肯德基店的時候,他都會想起當年自己在黔南那所小學當著孩子們許下的諾言。這個諾言他沒有實現。自從離開那所學校,他再也沒有回去過。

  2005年初,在這所小學教滿五個月後,陳順達回到了久違的黔西縣家中。不久,身患敗血癥的父親住院了,此時即將參加高考的妹妹偷偷地輟學了,父親手術欠下的外債始終沒有著落。

  回想一年多來,自己從黔西到黔東南再到黔南,光步行走的山路至少要到數千裡。自己改變的,究竟有多大呢?和山區的孩子們呆在一起的日子自己的確得到了很多,但是不是也失去了許多?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自己應該走家人希望自己走的路。或許那樣,自己纔能更好地為大山裡的孩子們做點什麼!

  於是,陳順達在照顧父親的間隙,偶爾回到原來的高中聽課。他要參加高考,爭取考上大學去讀書。高考成績公布了,陳順達考了555分。填報志願時,他拿來地圖,找到離貴州最遠的省份——黑龍江省。他要遠離他經常回憶起的那些山區孩子們,他不想因為自己的夢想而拖累負債累累的家庭,他要在內心深處永遠地忘掉孩子們。

  2005年9月,陳順達如願以償地邁進了黑龍江大學的校園。大學夢實現了,但,越是遠離,他越是想念遠在3700多公裡之外的孩子們。他繼續著他的夢想,他的支教助學之路還在繼續延伸著……

  謝謝你,順達

  關鍵詞 感動

  ●昨天,我在自習課上給學生讀了《生活報》對《特困大學生陳順達:我不放棄》這篇報道,感動的同時是為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今天,我又含淚和學生共同讀完了他的信和貴報評論員的文章。這個寒冷的冬天,我們被這個青年的心靈溫暖著。也許我們都可以做點事情,為社會盡一份力。陽光中學高二學年教師楊月梅

  ●謝謝你,陳順達。你讓我們這些還伸手向家裡要錢的大學生感到臉紅,我想我們也該做些什麼。我們會永遠支持你的!為了夢想我們一起努力!158465219××

  關鍵詞 行動

  ●看了陳順達的報道,很感動,我也是一名學生,但比他幸運,不必承受過大的壓力,我想為他和那些孩子做點事,請給我提供一些方式。

  886396××

  ●我想請陳順達做家教,以這種方式資助他完成學業,希望能聯系上他。139461951××

  ●我是一名退休職工,一個人的幫助是渺小的,我不想讓人知道太多,我只想幫助他。鄒女士

  ●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現在在一所學校教書,看了你們的報道很感動,也想去支援山區教育,想知道去支教要通過什麼方式。謝謝!

  kexin55555@163.com

  關鍵詞 帶動

  看了陳順達寫給貧困孩子們的一封信——《我們的生命連在一起》,我哭了……

  作為男人,我很久不曾如此動情了,可是看到那些可憐的孩子在破敗的環境裡艱難而頑強地生存和讀書,我覺得生活在城市裡有良知的人們真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

  一個依然自顧不暇的貧困大學生陳順達站了出來,為了祖國明天的小太陽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和前程,在奔走,在努力!他身上體現出的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對當代青年起到帶動作用。

  扶貧支教,救助失學兒童,不僅僅是陳順達一個人的事,因為中國還有上百萬個孩子需要我們伸出援助之手!

  只要中國的每一個人還都把有陳順達身上的一些品格和良知,我們中國就會有美好的未來!

  希望我們的社會和媒體真正『好事辦好』,能夠為陳順達分擔一些困難,體諒他的難處,減輕他身上的重擔,必竟他還是未就業的大學生。呼吁設立一個以陳順達命名的扶貧支教、救助失學兒童捐款基金,將陳順達個人善行放大成社會義舉。

  即使有一天陳順達離開了黑龍江,我相信陳順達的精神還會留在龍江大地上,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將血脈相傳!哈市道外區孫偉齡

 

  2005年9月貴州省黔西北地區山村小學學生拿著走山路穿的雨靴。

  圖片由陳順達提供本報記者李巍翻拍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