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電 題:今晚我們去看話劇吧--哈市話劇復蘇給演藝市場的啟示
曾經,在互聯網還沒有出現、電影電視節目尚不豐富的年代,周末假日到劇場看場話劇、歌劇,聽場相聲、戲曲,是市民重要的休閑活動。而在快餐文化盛行,娛樂至上的現在,這些活動卻讓看電視、唱KTV、吃喝洗浴和玩網絡游戲等內容取代了。是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經留不住觀眾了嗎?
有這樣一個工程正在實施:在哈爾濱建一個話劇超市,裡面有容納800—900位觀眾的大劇場、有容納200—300位觀眾的中劇場、有容納150位左右觀眾的藝術沙龍、有容納60位觀眾的『60空間』、有只面對10—15位高端觀眾的迷你劇場,5個表演場所除周一外天天有演出,想進哪個劇場看哪場話劇任觀眾選擇。
這樣的話劇超市國內尚屬空白,哈爾濱有膽識欲開國內先河,源於目前本市話劇市場的復蘇和觀眾群體的壯大。周周有小劇場演出,月月有新劇登上舞臺,年年有劇目獲國家級獎項。多年沒走進話劇劇場的中老年市民、以前從未看過話劇的青少年觀眾,從看第一場起就沈迷其中,成為看話劇可享受優惠票價的會員。看場話劇,正被越來越多市民當做兼具藝術魅力和時尚元素的周末休閑活動。
正在復蘇的哈爾濱話劇給演藝市場一個啟示:追求精神需求的滿足將是市民非常重要的一個消費趨向,也將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順應時代潮流,提供適合觀眾口味的優質演出,耐心培育市場,定會開拓出前途光明的演藝市場。
小劇場演出火爆,話劇悄然迎來春天
23日、24日18時30分,哈爾濱話劇院藝術沙龍上演思辨懸疑劇《我愛桃花》,臺上演員表演全情投入,臺下觀眾情緒隨劇情波動。從去年8月至今,話劇院小劇場話劇月月上演新劇,共演出近二十場全新劇目。最初只是由塑料凳子擺出觀眾座席的簡陋的小劇場,被節節攀昇的人氣擦亮,每個周五、周六的傍晚,吸引住越來越多的目光。從最初每場十幾位觀眾到上百觀眾,從門票收入每場300元到眼下的1500元。已搖身變為帶酒吧式觀眾席的舒適劇場的話劇院小劇場,昭示著話劇在哈爾濱市的盎然生機。近日,小劇場改為藝術沙龍,『60空間』也投入使用。
走進哈爾濱話劇院,搭舞臺刷牆壁,裝修工人正在忙碌。話劇院院長車承濱說,市財政已撥款1500萬元用於話劇院裝修改造。隨著『60空間』的投入使用,中劇場、迷你戲劇和兼有休閑功能的戲劇咖啡廳也將於近期向觀眾開放,大劇場正在緊張裝修中……一個功能完整的、國內首創的話劇超市將真真切切出現在市民身邊,喜歡哪種形式、想看哪場話劇,觀眾隨意選擇。
話劇院網站一條條熾熱的觀眾留言佐證著話劇在哈爾濱市的復蘇,並可窺見哈爾濱市敢於在國內首建話劇超市的底氣。署名『一枝花』的觀眾留言說:『最近一段時間哈爾濱話劇院的話劇挺火爆的,看來還不錯,觀眾群挺多,如果能繼續下去的話,對於哈爾濱來說也是驕傲了,期待有更好的文藝大餐給市民。』『陽光先生』留言說:『我連續觀看了幾場話劇院的小劇場話劇,同在大劇院看劇感覺確實不一樣。觀眾同演員離得很近,演員的表演看得真真切切……每個周末演出小劇場話劇,使我們感覺到了一種文化氛圍。希望話劇院排演更多的好劇。謝謝話劇院的藝術家們。』更有首次看話劇的年輕市民留下了他們的觀後感:『第一次就入迷的女孩』說:『剛去看了小劇場話劇《眉間尺》,感覺不錯,以前根本就沒看過話劇,聽上去就沒意思。可是看完這個戲之後我徹底改變了想法。話劇還是有生命力的!』『阿蒙』在標題為『感動』的留言裡說:『今天在自己生日的時候選擇了看話劇為自己慶祝生日,這是我第一次看話劇。看過了之後被演員的表演感染,被劇中的人物感動,更被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為話劇藝術奉獻的人感動。』這些留言只是在留言板上隨意摘取的幾條,沒有華麗詞藻的口語式留言直抒胸意,哈爾濱市目前話劇演出的狀況和市民對待話劇的態度從中可見一斑。
從巔峰到低谷再到復蘇,一條頗具代表性的路
市話劇團、歌劇團、京劇團、評劇團、曲藝團、雜技團———市民仍記得,多年前,這些本地演出團體呈現的精彩節日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市民也記得,在文藝演出低迷時期,想找場演出看有多麼困難。
從巔峰走向低谷,上世紀中後期市話劇院的經歷印證著市民的記憶,也代表著本地文藝演出團體曾共同有過的經歷。車承濱仍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受過的刺激:話劇院的房子一間間出租給舞廳、夜總會,這些閃亮的招牌讓上方的『市話劇院』幾個字黯然失色。打車到話劇院,司機不知道在哪兒,只能說到××夜總會。還有一次在北京人藝翻看全國專業院團名錄,他滿懷信心地在上面尋找哈爾濱話劇院的字樣,結果卻令人震驚地失望———竟然沒有。要知道,這所有50年歷史的話劇院是全國十大話劇院之一,曾有過一大批獲國家級獎項的劇目,演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其深厚的藝術底蘊和精湛的演技,贏得了觀眾的高度贊譽,也制造了一批明星演員,杜雨露、程煜、彭玉等從這裡走出的演員如今活躍在電視熒屏,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不是觀眾遺棄了話劇,而是我們做得不夠好。歐美國家再發達,娛樂手段再豐富,其戲劇市場照樣繁榮。』基於這點認識,話劇院思圖振興。給職工開全工資穩定軍心,整頓排練演出紀律。從2001年起至今,《夜幕下的哈爾濱》、《純真年代》、《雪落有聲》、《眉間尺》、《秋天的二人轉》、《狂舞大河》……每一部新戲代表著一個突破:扭轉演職人員工作作風、全國各地尋找劇本、多個演員爭演一個角色競爭上崗、創先河地排演音樂劇、在藝術上探討話劇的發展方向、一個新劇在國內20多個城市巡演300多場……一步一個腳印,這些劇目均獲得多項殊榮,多部劇獲得全國戲劇獎最高獎文華獎,在舞美上表現突出的《狂舞大河》還成為國際PQ舞臺美術展覽入選作品。
有了這些積累,市話劇院在國內業界聲名再震之後,去年8月開始有了每周五、周六固定的小劇場話劇演出。30元一張、50元兩張的套票價格屬全國最低票價,同時發放購票優惠的會員卡。發出去的千張會員卡、每個周末小劇場裡不停遞增的上座率讓市民看到了話劇市場的蘇醒。
文化產品走向市場,從市場需求獲得生命力
小劇場話劇是哈爾濱市話劇走向市場的探索。市場需求,終究是任何文化產品的生命源泉。一位業內人士說,以前的時代,絕大多數人的品位趨同,要求也相同,獨特的需求被從眾心理和整個時代的氛圍給同化了。但現在的時代,文化的形式需要多元化,即使是古典的藝術形式,也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觀眾的需要來調整,由此纔能獲得生命力。雖然哈爾濱市的各個劇團均有政府扶持、有市財政撥款,但任何一臺演出,市場的反應絕對重要。沒有觀眾,激不起演員的表演熱情,激不起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演出機會少,演創人員的轉行與流失加重,劇團收入低,會導致劇團和其產品質量下降,觀眾會更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在市場化的趨勢下,演藝團體需要根據觀眾的需求,探索在市場上的生存發展空間。
在哈爾濱市正呈火爆之勢的二人轉演出驗證了這一點。目前哈爾濱市有劉老根大舞臺、原新聞電影院、哈站站前、原香坊電影院等地演出二人轉,各個場地每晚都有數百觀眾觀看。省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員馬衛國介紹,在哈爾濱市進行二人轉演出的都是遼寧的藝術團體,他們這兩年進入哈爾濱並能站住腳,緣於其完全市場化的演出機制。演出團體規范化管理,對演員功力嚴格考核,並與其簽訂演出合同,唱滿合同方能離開,唱得不好下次就不簽了,保證了演員演出的數量和質量。沒有政府的資金扶持,完全靠演出的票房求生存和發展,因而其演出內容完全看市場需求。與講究唱功、動輒上千句唱腔的傳統二人轉和市井低俗的黃色二人轉相比,遼寧二人轉更巧妙,定位以解悶逗樂為主,意為讓疲憊一天的觀眾笑一笑,放松心情,因而吸引了一批觀眾。哈爾濱市的一些優秀二人轉演員也加入到遼寧的演藝團體。
對正在活躍的二人轉演出,市民和專家褒貶不一,有業內人士將其比喻成蘸醬菜,帶著濃厚民間鄉土氣息,認為難登高雅之堂。馬衛國說,二人轉雖然在有些方面檔次還提不上來,但在目前不少地方戲曲陷入低迷期苦苦掙紮時,它能在哈爾濱市站住腳,至少在找准市場需求上,讓本地演藝團體有可借鑒之處。
哈爾濱市的各個演藝團體都在從巔峰到低谷的過程中遇到觀眾減少、市場萎縮的問題,市話劇院青年導演黃湘東說,這並不能表示是觀眾沒有需求了。觀眾的分流是非常正常的,說明文藝事業在發展,各種文藝形式很多,觀眾想看什麼就挑著看,不可能都到某一個劇場來。但每一種深厚悠久的藝術形式都有其特有的魅力。像話劇就具有影視無可比擬的魅力,影視可以有替身,一遍不行再來一遍,有近景、有全景、有特寫,而話劇將真實的全景全部展示在觀眾眼前,演員活生生地在觀眾眼前表演,跟觀眾容易溝通和產生共鳴。
市話劇院從話劇的獨特魅力出發找市場。從小劇場開始呼喚觀眾,培育市場。與大型劇目相比,投資幾千元至5萬元就可以排出像樣作品的小劇場話劇,走向市場的成本壓力比較小。在劇目選擇上,選擇描述普通人感情生活、精神追求的劇目,可以比影視更快地反映現實生活,臺下觀眾可以感受到演員情感傳遞的真實,臺上臺下情感共鳴。觀眾不用花太多錢,就可以在一個多小時時間裡感受到話劇或喜或悲的情感傳遞。正是這種准確的起步定位,纔讓小劇場話劇受到觀眾認可,闖出一片市場。
演藝市場要走向繁榮,先從培育觀眾做起
欣賞高水准的文藝演出,肯定有助於提昇觀眾的品位,滿足人內心對美的渴求,市民都有對精神消費的需求。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本地演藝團體走向市場應該有個漸進的過程,尤其是對於目前觀眾基礎薄弱的藝術形式,要從培育觀眾起步。像話劇院,正在用《蝴蝶是自由的》、《構思婚姻》、《www.com》、《尋找生命的戀歌》等適合年輕觀眾口味的劇目,在鞏固老觀眾的基礎上,去培育青年觀眾。
本地的一些其他藝術團體也正在從這方面作努力。省京劇院已堅持兩年的『每周一戲』,每個休息日固定在莫斯科演藝廣場演出。劇院的副院長劉文學說,我們讓演出制度化、定期化,以便給觀眾頭腦中留下這個印象,知道在固定的時間到固定的場所能看到京劇演出。同時每年夏天在哈爾濱游樂園夜公園免費演出,還到哈工大、黑大、哈師大等大學校園進行學生專場演出,傳承和普及京劇藝術。目前,每周的固定京劇演出觀眾人數比兩年前翻了一番,老中青年觀眾都有。市歌劇院、哈爾濱音樂廳也從去年起聯手推出周末音樂會,剛開始觀眾數量很少,臺下觀眾和臺上演奏員數量差不多,目前觀眾數量已有所增加。
培育觀眾是一個艱辛的鋪墊過程,市曲協主席、國家一級演員胡振東對此最有感觸。為了改變曲藝演出在哈爾濱市幾乎絕跡的現狀,並呼應北京的德雲社,今年他在哈爾濱市創辦了德藝社,現有16名演員,每個演員各有五六段過硬的相聲。從年初至今堅持每周六在市文聯三樓小劇場免費演出,常常只有40餘名觀眾,但演員們仍堅持每周演出。胡振東說,只有這樣慢慢培養觀眾,纔能漸漸有市場,創造出一個本地的曲藝品牌。
采訪中,一些市民直抒感受:文化名城需要豐富多彩的藝術演出,對精神文化消費熱情高漲的市民也需要各種優質演出。但本地的文化演藝市場並不火爆,深入人心的、一票難求的演出也比較少見。一些團體的演出看一次就夠了,不想再看下一場。哈爾濱市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還是要從演出質量上下功夫。比如一些市民不愛看本地演藝團體的演出,卻計劃要到北京看國際音樂節上的中國樂團、柏林樂團等演出,而且這些演出門票非常難買,且相對於本地團體演出價格不菲。完全是由於其演出水平高、有新鮮的內容,觀眾看一場能夠陶醉其中,覺得物有所值。本地演藝團體在培育觀眾、營造氛圍的時候,不能將定期演出當做任務敷衍了事,必須要在演出質量上下功夫,而且也需要節目創新。像京劇、評劇等傳統戲劇,從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要想抓住觀眾,讓觀眾來欣賞,就需要不斷創新,創新不只是指一個新的東西誕生,還包括讓一個東西以不同的方式來展現。比如7月份省京劇院將鋼琴引入京劇演出中,演出了鋼琴伴唱的《紅燈記》,讓人耳目一新。
小劇場話劇漸入佳境,其他文藝團體的定期演出也有星火燎原之勢,市民期待著高品質文化藝術演出頻現、周末假日各類演出任選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