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6日電 『喏,那小兩口就是從山上(搬)下來的。』聽說要找幾位『生態移民』聊聊,剛剛吃過午飯,小高便把我們拉到街上,沒走幾步,便隨手一指,進了路旁的一處門市房。
這是一個山特產品專賣店,門市不大,花樣不少,花粉、蜂蜜、蜂膠……似乎想得到的蜂產品,以及蘑菇、木耳之類的山珍,應有盡有。
『他們是夫妻店,男的姓邢,女的姓董,先前都是東輝林場的。』沒等我們打招呼,前腳進屋的小高拉開了話匣子。
小高是清河林業局負責宣傳的女同志,快人快語:『這也算是個「蜂蜜世家」,老兩口在山上養蜂,小兩口在山下開店,那小日子過得,別提多滋潤啦!』
『是啊,』店主董雅傑笑吟吟地接過話兒茬:『日子過得是挺舒心,比在山上強多了,住房、孩子上學,啥都不操心,買賣也是越來越好。』
董雅傑今年34歲,前些年在山上跟著老人養蜂,小打小鬧。後來林業局動員她們往山下移民,說是給大森林減負,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於是小兩口一合計,下山開了這個店。結果,一步順,步步順,山上養蜂已發展到100多箱,山下的蜂蜜年銷3萬多斤,日子真就越過越甜了。
建設林場79歲的退休職工張文舉更開心,他的9個子女全從林場遷至山下,還在林業局最繁華的商業街上開了六七家各類店鋪。老八張洪中下山最早,在姐兒幾個當中生意做得最大。張洪中住著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他家裡閑聊時,這位40歲的服裝店老板孩子似地逗哏,說:『你看,咱現在是不是啥也不缺,再缺就是缺點兒文化了?!』
張洪中說,他一年能掙10萬元,但在清河的生態移民中,『頂多排個上中等』。
清河的生態移民目前已有1270戶3500多人。這麼多人完全依靠林業局的力量,從大森林腹地順利遷至山下,這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也是一個新鮮事兒。據清河林業局局長田喜軍介紹,到2010年,這個林業局山上4000多戶10000多人,絕大多數都將搬下來,那片勞累了幾十年的大森林,不久即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休養生息。
清河林業局地處小興安嶺南坡,施業區面積14.5萬公頃。南北走向的兩條大嶺把全區分割成3個自然溝系,曾經散布著18個林場(所)。在砍大木頭的年代,這些據點在木材生產、運輸上,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隨著林區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過於散、濫的林場(所)突顯出來的麻煩越來越多。首先是人浮於事。林場(所)是科級建制,每個場(所)黨、政班子成員少則6人,多則9人,外加四五十位管理人員,正經事兒不多,扯皮事兒不少。其次,萬餘職工、家屬沒有多少生產任務,大多閑在山上,森林承載的壓力過大,不利於自然演替和更新;職工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也面臨很多困境。與此同時,山下的城鎮建設卻由於人口偏少,勞力奇缺,發展速度受到一定影響。
為了妥善解決這些問題,2000年以來,清河林業局果斷決策,將山上18個林場(所)撤並為7個,年底前將按施業區內3大溝系的自然走向,每個溝系只保留1個中心林場。原有400多戶的茂林林場,現在只剩下了12戶。
人退場清之後,林業局及時對過去的『小開荒』進行清理整頓,退耕還林3000畝;劃出2.1萬公頃自然保護區,停止了保護區內的一切木材生產作業。
對待生態移民,林業局不生搬硬套『大道理』,不搞強拉硬拽,在動遷時間、戶數上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通過山下良好的就業、住房條件,以及日漸完善的醫療、教育等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吸引、拉動人口的有序流動,自願下山的職工,既可安居,又能樂業。
具有勞動能力的生態移民下山後,月薪均在千元以上。春季在局址開工建設的20多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現已賣光了,每平方米售價只有800元。其中林業局投資興建的10棟6萬平方米住房,買房職工可分3~5年分期付款。原東華林場職工,已有50多戶在山下買了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