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8日電 經過13年期盼和努力,蕭紅故居修復工程在今年8月動工了,這是件來之不易的事情。但在『修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原設計中要保留的一棟99年的老房子被私自拆掉,原設計的土坯草房變成了水泥涂抹的牆壁,當年養豬房子的柁選用的都是直徑很粗的進口紅松。針對這樣『修復』文物是否得當,出現了不同的意見。蕭紅的侄子張抗看了新修的故居說:『張家那時候沒有這麼闊過!』故居修復工程的設計者陶剛先生說,拆掉已經成為文物的老房子他表示反對。
99年老房子被毀
21日,記者到蕭紅故居的時候,故居改造的腳手架已經不見了,故居大院新落成的10棟房子在白雪的映襯下有些刺眼。
呼蘭區文體局局長洪永生領記者在院子裡轉了一圈。洪局長介紹說,新蓋的10棟房子除了水衝廁所和售票房是後添加的房子,其他房子都是按蕭紅家原來的樣子新蓋的。
據蕭紅故居研究者王連喜考證,蕭紅故居始建於1908年,原佔地面積7125平方米,當時共有房產30間。整個大院分成東西兩個院子,東院由張家自用,西院是張家的庫房和佃戶居住。1954年張家搬遷沈陽以後,張家大院及房產被收歸公有,後被分給很多居民居住。
1985年,當時的呼蘭縣政府收回蕭紅故居東院5間正房,並進行修繕,後來正房後院的後花園裡的住戶也被遷走。蕭紅故居於1986年6月11日正式向游人開放。但蕭紅故居的西院一直沒能收回和修復。此間,呼蘭縣(區)政府曾先後11次將蕭紅故居全面修復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直到今年纔籌得資金動遷施工。
據記者了解,蕭紅故居雖然有30來間房產,但蕭紅故居第一次修繕5間正房的時候,因為嫌房子地基太低,原來的房子被全部解體,整體向上抬高1.2米按原房尺寸重建。嚴格地說,這5間正房已經不是名副其實的老房子了,而西院《呼蘭河傳》中描寫的馮歪嘴子、小團圓媳婦、王大姑娘等人居住的磨房、粉房等老房子都已經不復存在。現在西院唯一能見到的是改造前的7間門洞房。對蕭紅故居來說,這7間房子是保留歷史信息最多的老房子。門洞房青磚青瓦磚木結構,房子坐北朝南,中間是門洞,是故居西院進出的通道,建築面積172平方米,東西長21.5米,南北寬8米。
但這棟99年歷史的老房子,在故居修復後再也看不到了。在重建的門洞房前,記者見到的是新磚新瓦新地面的新門洞房,房子地基被整體抬高,舊房子拆下來的舊瓦被堆在了故居後花園的圍牆旁。因為門洞房的地基被抬高,所以,從門洞房進院的臺階成了一個很陡的斜坡,進出門洞需要從兩側房子的臺階繞行。
洪局長解釋扒掉老房子的原因時說:『這7間房子地勢太低了,外面路面比屋裡的地面要高出很多,如果不扒掉重建的話,夏天一下雨,水就倒流進屋了!』洪局長還強調:『這7間房子動遷前一直住著人,房子也維修過多次了,也不是張家最原始的房子了。』
土牆水泥做養豬房紅松梁
記者發現,蕭紅故居『修復』工程沒有修復一間房子,實際上都是蓋新房,這被稱為『補建』。
與蕭紅故居5間正房成一排的是一棟草房,這棟草房比正房高出許多、起脊陡,感覺與東北普通的民居草房風格不很相同,牆壁從外表看像是土牆,但近前一摸,原來是與泥土顏色近似的水泥。洪局長說,這棟草房原來設計確實是土坯牆抹泥的,『但土坯牆的房子年年牆皮子要掉,維修不便。』原來設計者建議在泥裡摻一定比例的水泥,但土與水泥摻不到一起,後來找齊齊哈爾一家公司,用仿土色的水泥來代替,看起來還與土牆一樣。
蕭紅故居補建的『磨房』、『粉房』、『養豬房』、『倉房』都是青磚青瓦,磚瓦都是從外省運來的,一塊青磚成本1.5元。記者看到很多『補建』的新房子的房梁都用原木,洪局長告訴記者,這些紅松原木是從俄羅斯進口的。『大柁、二柁的直徑有三四十厘米。』
設計者反對改動設計
21日晚,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了蕭紅故居修復方案的設計者——牡丹江文物管理站站長陶剛先生。
陶剛先生介紹說,當時是呼蘭方面拿了一些材料到牡丹江來請他設計蕭紅故居的修復方案,『我的方案是要完整保留那7間門洞房。門洞房本身就是文物,怎麼能拆呢?』至於門洞房被拆,陶剛先生表示他並不知曉。陶剛認為:『嫌門洞房地勢低、夏天雨水會進屋而拆掉文物,這不是理由。有些文物本身就在地下、水裡,那不是一樣要保護嗎?如果真的嫌地勢低,那就要考慮排水的辦法,而不是把房子一拆了事。這是一種破壞文物的行為,我是反對的。』據洪永生局長介紹,施工中對陶剛的原設計共有13處改動,很多是『為了方便施工』,『比如圍牆原來設計2.16米,後來變成2.46米。』陶剛說對很多改動他並不清楚,對草房建設中的改動陶剛很不理解。土中摻適當比例的水泥是經過試驗的,可以增加土的硬度,但摸起來還是土。如果看上去是土牆摸起來是水泥牆,就違背了原來的設計理念。這讓人一摸就知道假了。陶剛說,修復古建築是不能追求一勞永逸的,因為古建築修復有可逆性的特點,有什麼新的辦法可以更好地保護古建築,就可以把以前做的不滿意的地方重做,如果開始就想著一勞永逸,反而對文物有損害。據陶剛先生透露,對蕭紅故居『補建』的『磨房』、『粉房』、『養豬房』、『倉房』等,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圖片,設計『補建』的房子也不可能是原故居的房子。
瞞天過海偷梁換柱
27日,記者到省文化廳文物處采訪時了解到,蕭紅故居修復過程中兩次接到群眾的舉報,文物處會同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曾3次到施工現場。『第一次去的時候,門洞房還有幾間沒有拆,我們當時就進行了制止,等第二次去的時候,門洞房就都被拆掉了。並且施工過程中有很多原來的設計被改動了。』省文化廳文物處蓋立新副處長介紹說,當時施工現場有人拿出設計圖紙,證明這是原來的設計,不是自己改的。『我們一看也疑惑了,呼蘭方面提供的設計圖紙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回來就與原來的方案設計者溝通,證實呼蘭方面提供的設計圖紙被改動了。我們又找到了原設計圖,經過對比,有兩張關鍵的設計圖被偷偷地換掉了,我們建議呼蘭區紀委調查處理這件事情。在查清問題的當天晚上再去呼蘭,責令工程停工。』
省文化廳文物處孫處長介紹說:『我們後來調查,蕭紅故居修復工程沒有按原設計施工,是沒有經過專家論證的擅自行為,特別是私自拆掉門洞房,是違反《文物保護法》的。我們在現場還發現,修復工程的施工隊現場監管也不到位,有關部門也當場承認監管失職。我們要求按原樣恢復門洞房。』
『張家沒這麼闊過!』
為什麼管理部門3次下令停工,門洞房還是被拆掉重建新房呢?洪局長解釋說:『我們不能停呀!天氣越來越冷,這麼大的工程停下來怎麼辦?』
蕭紅的侄子張抗先生在蕭紅故居修復過程中曾到現場看過,他看到那麼漂亮的『磨房』、『粉房』、『倉房』表示懷疑:『修得「太好」了,好得不敢認了,張家那時候沒有這麼闊過,馮歪嘴子、王大姑娘哪裡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蕭紅曾在《呼蘭河傳》中提起,人們常在雨後到房頂上找蘑菇,恐怕今後沒有人會看得懂了。』蕭紅研究專家、《蕭紅評傳》作者劉乃翹女士說,蕭紅故居修復開工前,她見到過設計圖紙,等故居修復建了一半,再去看嚇了一跳,感覺不像蕭紅故居,因為東北民居不是這樣子,現在新造的房子有些不倫不類。
對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法有明確的要求。所有保護措施都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一般情況下,已經不存在的建築不得復建,如果不得不復建,也要有個量化標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2005年10月在西安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論壇』上的發言明確了量化標准,『整體的一個建築群百分之九十幾都存在,那麼在這裡面有局部、有一間或者一棟這一部分,它正好是整體缺了一小部分,那麼我們在認真研究、深入評估的情況下,可以把這個局部復建起來。』蕭紅故居原來的『磨房』、『粉房』、『倉房』等『補建』的房子,連一張歷史老圖片都沒有,依據什麼來建呢?
中國文物保護協會會員蔡劍鋒先生認為,蕭紅故居本身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文物的意識應該比普通人更強,拆掉老房子蓋新房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保護文物不該花錢破壞文物。看來蕭紅故居修復有很多教訓值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