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電 文化來自於人民,必須服務於人民、造福於人民。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為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利益問題,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我省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心放在基層和農村,以建設綜合性、多功能鄉鎮文化站為龍頭,不斷鞏固和壯大城鄉基本文化陣地。
鏡頭一
在海林市海南鄉,談到『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們都要豎起大拇指。小小的互聯網蘊藏著豐富的種養殖技術,『共享工程』不定期組織開展的服務活動,為全鄉農民科技致富提供了及時的、最新的VCD光盤節目。海南鄉蔬菜村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大多數農戶靠種植棚室蔬菜出口俄羅斯而發了家。2005年,『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這裡安家落戶,菜農們利用互聯網就能看到共享工程國家中心傳輸的各種科技資料,方便又快捷。菜農孫少偉說:『過去扣大棚,基本上用的都是土辦法,成本高,消耗大。通過下載共享工程網站上的《蔬菜大棚的建造與用材》和《日光棚室溫、光、水、氣、肥調控技術》等視頻資料,現在我的大棚是村裡保溫效果最好的,不管外面多冷的天,我的菜照樣遠銷俄羅斯。』菜農周海全以前種植蔬菜品種單一,總是掌握不了市場的供求趨勢。閑時他就經常去電子閱覽室,找共享工程提供的多種培育的信息。他說:『起初只種茄子、豆角、土豆這老三樣,後來發現城裡人冬天都愛吃個新鮮,我就開始學習如何種植苦瓜、佛手瓜和山野菜。平時夏天露地種植的蔬菜,如今也能反季節端上人們的餐桌了,這全靠共享工程給我提供的致富信息啊。』
鏡頭二
在巴彥縣西集鎮,每當夜幕降臨,就會響起熱鬧的鼓樂聲。各村農戶爭相參加秧歌隊表演,真正告別了麻將桌。冬季來臨時,農民們再也不用發愁『冬閑沒有啥去處』。由國家和省、地、縣共同投資建設的鄉鎮綜合文化站,面積300多平方米,設有文藝演出、圖書閱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群眾文藝活動、創作輔導、培訓、影視播放、科普講座、黨團教育、青少年校外活動、體育健身活動等內容。農民可以在這裡讀書讀報,上網查閱農業科技知識,創作、表演自己的文藝節目等等。文化站還定期開展了秧歌比賽,文藝匯演,棋牌比賽等各種豐富的活動。從單一的二人轉、扭秧歌,到現在的合唱、健身舞、鼓樂表演、文學美術創作等等,實實在在的『文化福利』讓農民的精神生活『富裕』起來。村民們高興地說,綜合文化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
鏡頭三
『賽音!賽音!(蒙古語好啊好啊的意思)』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胡吉吐莫鎮老牧民莫根岱來,在流動大棚看完電影後,高興地說:『政府就是替咱想的周到啊,有了流動大棚,這回看電影再也不怕刮風下雨了。』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每年6月至10月的周六和周日,農牧民們都要歡天喜地到縣城泰康鎮草原廣場觀看免費放映的露天電影。隨著農村電影『2131』工程的逐步落實,國家匹配的電影放映設施劃撥到縣。該縣電影公司在全縣11個鄉鎮建立了329個放映網點,使原來偏遠、交通不便的村屯農牧民也都看上了電影。為了提高奶牛飼養的科技含量,增加農牧民的收入,縣電影公司購進了《高產奶牛飼養新技術》、《新型牧草——大雛草》和《奶牛疫病預防及治療》等拷貝,深入到重點養畜鄉鎮胡吉吐莫鎮、巴彥查乾鄉、克爾臺鄉、煙筒屯鎮等鄉鎮放映,深受農牧民歡迎。為了配合縣裡發展旅游業,縣電影公司經常派電影放映隊深入各旅游景點,放映《英雄》、《臥虎藏龍》、《暖春》、《柳月彎彎》等影片,深受游客和當地群眾好評。今年年初,縣電影公司申請縣政府特批專項資金2萬元,購買了流動電影放映大棚——能容納近600多名觀眾的『便攜式充氣影劇院』,每日往返於農村各鄉鎮巡回放映,深受農牧民歡迎。以往在農村露天放電影,遇到刮風下雨,電影往往放映到一半被迫停映,群眾不歡而散。現在有了放映大棚,無論刮風下雨,觀眾在大棚裡安然就坐,看得十分開心。
鏡頭四
在哈爾濱市南崗區蘆家街道黃河社區,劉鳳蘭大娘正在社區文化中心忙著組織大媽嬸嬸們試服裝,社區文化站長劉華一會兒要來為她們自演的文藝節目進行最後一次輔導,之後她們將參加街道文化站組織的社區文藝匯演……牡丹江市西安區立新街道西牡丹社區別出心裁地創建了全省第一家『小區講壇』,定期開展書法、繪畫、醫療保健等知識講座,並與駐街單位聯手開展了『陽春之聲、仲夏之夜、金秋之樂、雪冬之韻』四季風景線文化系列活動,成為該社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漠河縣西林吉鎮松苑社區,『服務、娛樂、健身一站式服務』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室內外新增活動面積2000平方米,大型健身器材14件,設置了臺球和乒乓球設備。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運動布局,為社區居民開展活動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近年來,我省的社區文化活動日益活躍。各地黨委、政府把社區文化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和城鄉建設規劃,突出『名牌』社區,抓住典型,以點帶面,推動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全面發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家庭和睦、鄰裡團結、祥和安定的社會氛圍。
基層聲音
姜興亭(肇東鎮東躍村農民):我們村是肇東市葡萄種植基地。『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網點建成以後,我們真是太受益了。我把有關種植技術的光盤借回家,反復琢磨,同時認真參加了葡萄種植與銷售等致富技能的培訓,邊學邊實踐,掌握了一套科學種植的實用技術。現在,我的葡萄產量和銷量都很好,我還成了村裡葡萄科學產銷致富的帶頭人。
巴特爾(杜蒙縣巴彥查乾鄉大廟村蒙古族村民):過去草甸子長啥草,咱們就用啥草喂牛羊。前年我看了縣電影公司放映隊放映的種植『大雛草』的片子,我就種了十多畝。今年牧草長的挺好,奶牛吃了多出奶,綿羊吃了多長膘。真要好好謝謝放映隊啊。如今,我們各鄉鎮都爭著租拷貝,搶著請放映隊去呢。
矯冬(海林市海南鄉農民):我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受益者,通過在鄉文化站的學習,我們農民掌握了很多實用的種植業、養殖業的知識。『共享工程』讓我們的眼界更寬了,信息更靈了,增收致富的本領更強了。
陳明詩(林甸縣花園鄉農民):我是林甸縣花園鄉文化站站長。林甸縣文化館首創的農村群眾文化『123』工程,深受全縣農民朋友的喜愛。『123』工程就是在每個鄉鎮根據實際掛靠一個文化娛樂活動室或確立一處室外場地,稱為『1』;在每個行政村培育兩個文化大院,稱為『2』;在每個自然屯中發展3個文化示范戶,稱為『3』。這種格式在全縣已普遍開展。在花園鄉,我們發展了文化大院35個,文化示范戶105個,文化娛樂活動室2個,文化骨乾36名,並培養了聲樂帶頭人、歌舞帶頭人、東北秧歌帶頭人和文藝創作帶頭人。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僅讓農民告別了麻將桌、生活有了奔頭,同時在穩定社會治安、促進鄰裡和諧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生(五常市拉林滿族鎮文化站站長):自從拉林滿族的『韃子秧歌、珍珠球、東北大鼓、青牛葫蘆』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申報後,拉林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水平就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人們由屋裡打麻將、打撲克到走上廣場參加健身活動,從茶餘飯後無事可做到成為廣場文藝演出的主要成員。我們村六十幾歲的劉彩雲、張秀茹等人,從談起你輸多少到你贏多少,直至今天說的都是你學會了幾段秧歌,我學會了幾個舞蹈動作,變化真大呀。
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一直是我省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職責,它包括公益性和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兩個因素。從新的形勢看,基層文化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我省以重點文化工程為載體,以農村鄉鎮和城市社區為重點,全面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績在全國名列前茅。
目標一鄉鄉都有綜合文化站
2006年,省文化廳在省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針對我省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全面啟動了試點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作,現在,全省新建和改擴建試點鄉鎮綜合文化站已經達到120個,總投資5253萬元,建設總規模51270平方米,平均每個鄉鎮文化站建設規模430平方米。農村文化活動的陣地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
省文化廳副廳長宋宏偉說,今後我省將繼續大力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在2006年第一批45個試點落成的基礎上,進一步鋪開鄉鎮文化站建設,到2010年將基本實現鄉鄉都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
目標二『數字文化』到村屯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加工,並通過衛星、互聯網和光盤等傳輸渠道為社會公眾服務的一項重要工程。通過基層服務站點,廣大農民群眾可以享受豐富、快捷的數字化文化服務。近年來,我省加大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施力度,目前基層中心和基層服務站總數已達到197個,爭取到國家級試點縣9個,國家投入補助資金360餘萬元,是全國試點縣數量和投入最多的省份,征集、加工各類數字資源建設總量已達50萬冊電子圖書或1852小時的視頻節目。『數字文化』縮小了城鄉差距的鴻溝,受到廣大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
宋宏偉說,今後我省將繼續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強網絡建設,繼續完善省級中心、地市級分中心和基層服務網點建設,2007年新建130個以上鄉鎮服務點。加強資源建設,以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為依托,建設分布式文化信息資源庫群。到2010年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網絡及服務覆蓋全省的目標。使服務終端達到鄉鎮和村屯,並加強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和中小學遠程教育網絡的共建共享,對農民開展有效服務。
目標三一村一月一場電影
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是我省『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到2010年要基本實現的目標。近五年來,我省已向61個縣投放16毫米電影放映設備354套,拷貝近千部,流動電影放映車19臺,恢復組建農村電影放映隊290多個,累計在農村放映電影31萬餘場,觀眾達2266萬人次,有效地緩解了農民看電影難的問題。
2006年,我省農村電影被納入國家農村電影『西新工程』。『西新工程』和『2131工程』共資助我省流動放映車、放映設備、拷貝總價值近千萬元,為歷年來最多。2007年初,省文化廳舉行了支援新農村建設捐贈儀式,捐贈包括電影流動放映車、放映設備、流動舞臺車、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等,總價值達1700萬元。
宋宏偉說,今後我省將繼續大力推進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組建黑龍江省農村電影院線,組建和發展農村電影放映隊。在2007年設立20-24個數字化放映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廣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力爭在2010年之前基本實現『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目標。
目標四打造品牌群眾文化活動
近年來,全省群眾文化工作以『群眾文化也要出精品、也要創品牌』為方向,以『城市之光』廣場文化和『金色田野』農村文化活動為主線,以節假日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為重點,充分發揮全省群眾文化隊伍主力軍的作用,廣泛開展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宋宏偉介紹說,我省的群眾文化活動由群眾自發到現在向有組織、有計劃的引導發展,由群眾的被動參與到現在的主動選擇,由群眾的自娛自樂到現在的向審美需求的趨勢變化,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已經融會於文化藝術的各個藝術門類。特別是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從單一的二人轉、扭秧歌到現在的合唱、國標舞、銅管樂、小提琴、健身舞、鼓樂表演、詩歌文學美術創作等等,形成了農村、社區、廣場點面結合,城鄉上下聯動,專業、業餘協同配合的良好群眾文化活動新局面。今後,我省將繼續積極打造已在群眾中形成極大影響的品牌群眾文化活動《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以此帶動群眾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
目標五完善城鄉文化設施建設
進入『十五』以來,我省實施一系列重點文化設施建設,2004年投資1.7億元、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的黑龍江省圖書館建成投入使用,2005年投資1.5億元的渤海上京遺址保護利用工程開始啟動,2007年省博物館新館建設工程已正式啟動。各地市文化設施建設也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哈爾濱市圖書館進行了改造和擴建,大慶博物館、藝術中心、群眾藝術館相繼落成並投入使用,鶴崗市投資1200萬元建成藝博圖大廈,牡丹江市圖書館和博物館、齊齊哈爾市博物館、佳木斯市博物館、雞西市博物館、黑河市璦琿歷史陳列館等城市標志性文化設施相繼落成和使用。
據統計,『十五』期間,全省文化基礎設施財政總投資3億元,竣工面積10餘萬平方米,有50%以上的縣(市)新建、擴建了文化館、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等基礎設施。到2006年底,全省文化部門已有公共圖書館95個,群眾藝術館17個,文化館126個,鄉鎮文化站758個。
![]() |
在文化站圖書閱覽室裡。文軒攝
![]() |
肇源縣朝陽溝鎮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文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