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12月4日電 今年盛夏時節,正當水稻抽穗、玉米拔節的關鍵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旱情席卷我省大部分地區,由於乾旱,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受了嚴重損失,以佳木斯為例,今夏旱情使當地糧食作物減產57.7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4.37億元。旱情凸現出我省在抗旱工程、節水灌溉觀念、技術以及制度推廣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
投一獲十大旱面前不打折扣
抗旱工程有賬可算
作為全國著名的糧食生產區,我省素以生態環境良好而著稱,尤其是東部的三江平原地區,歷史上一直氣候濕潤,雨水豐沛,更是傳統的雨養農業區。然而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乾旱已經開始越來越頻繁的襲擊我省,在西部傳統旱區是十年九春旱;而在東部非傳統旱區,從2000年至今,也已經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乾旱。嚴酷的事實表明,乾旱已經成為制約我省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建設必要的抗旱工程已經成為保證農業發展的關鍵。
7月末8月初,記者曾幾次到今夏旱情最為嚴重的東部地區采訪。由於歷史上多發澇情,當地除水田有少量補水井外,其它的抗旱水源工程少之又少。僅有的少量水利工程也面臨著設施不全、老化失修等問題。面對突發旱情,部分資金寬裕、行動較快的地區組織緊急打井、調水等方法緩解了因乾旱造成的損失,而更多的地區和農民則只能眼看即將收獲的莊稼乾枯甚至絕產。
相對於東部地區,在我省西部一些抗旱經驗豐富的地區,面對今夏的旱情則能夠比較從容的開展工作。9月底的一天,記者在大慶市肇州縣明吉村采訪時見到,雖然剛剛經歷的一場大旱,但是這裡的收成卻沒受到影響。不過面對長勢不俗的苞米,竇寶屯農民李軍仍舊顯得不甘心,一個勁抱怨:『第二遍灌水時水溫沒掌握好,每畝產量也就一千七八百斤吧!』說著,他指著玉米棒尖上不足三厘米的癟粒告訴記者:『要是都長足,就上噸了!』同行的農業技術人員順手掰下一個玉米棒,用卷尺一量:36厘米!看到地裡大片長勢粗壯的莊稼,我們怎麼也無法與當地一個多月沒下雨的現實聯系起來。李軍說,他看到這幾年同村的不少農戶都在地裡打了井,抗旱效果很好。去年底自己也向當地水務局提出申請,經過規劃在自家地裡打了兩眼井,配了噴灌設備,結果今年就派上了用場,大旱之年莊稼收成還沒減。
大慶市是我省西部重點乾旱區,多年來,當地水務部門一直把加強水源工程建設作為農田基本建設的首要任務。根據統計,全市每年因旱災造成的糧食減產在10億公斤左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傳統的粗放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今乾旱多發的農業氣候特點。農業要想實現高產穩產,必須在春季坐水種、苗期灌溉這兩個關鍵環節上做文章。由於大慶地處松嫩平原,當地天然水系極不發達,最好的抗旱方法就是打井,利用地下水資源。通過近兩年來的建設,當地共投入工程建設資金2億元,建成抗旱保收田面積148萬畝,而從建成後的效益看,大田玉米灌與不灌畝增產幅度在300~600斤,如果按畝增產400斤計算,全市可實現年增收3億元。如果種植經濟作物,平均畝增收則達300~600元,即便是按照每畝增收300元的保守數字計算,全市年可增收4億元。再按照設備總體折舊8年計算,產出效益仍達24億元,投入產出的比例為12:1,可以說效益十分可觀。
常言:『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由於多年來紮實地推進了抗旱工程體系建設,大慶市在大旱之年有效地減輕了旱災損失。今年抗旱期間,全市共啟動各類機電井52186眼、蓄水池62座,開動泵站32處,累計澆灌大田作物面積550多萬畝次。特別是正在實施的抗旱保收田工程項目,保證了340萬畝旱田穩產高產。全市沿江地區積極開展引渠清淤工程,確保了70萬畝水田的生產用水。
近年來,圍繞著糧食主產區建設,我省始終在大力推進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的建設。像今年,水利部門在原有工程的基礎上,繼續開展五常市龍鳳山、甘南縣音河、齊齊哈爾市江東、雞東縣雞東等大型和部分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的項目。而從今夏的實際情況看,凡是已有的抗旱工程都派上了大用場,不過三江平原等非傳統旱區的旱情則警示我們,隨著乾旱易發范圍的擴大,在非傳統旱區興修抗旱水源工程,明確穩定的抗旱投入機制也已勢在必行。
『精准灌溉』節水又增產,『秋季整地』相當於建立一個土壤水庫,『膜下滴灌』一舉多得
科技手段節水威力凸現
除了通過工程措施節水,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也是發展節水型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相關統計,我省灌區的水從蓄水工程到流進田間,水的平均利用系數只有40%。而這僅有的40%也由於采用傳統農業的灌溉方式,『澆地』不』澆作物』,使大量的水被澆灌到遠離植物根系的表面土壤,這些土壤獲得的水分直接蒸發到大氣,因此浪費在田間也繼續發生著。
同樣是一塊烤煙地,實施膜下滴灌和大水漫灌,不僅效果完全不同,所需的水量也相差巨大。9月中旬,在大慶市肇州縣實施膜下滴灌技術的烤煙地頭,記者見到哈爾濱煙業公司肇州分公司的業務經理葉義,他說,由於實施了膜下滴灌,該公司的烤煙地不僅沒有受到乾旱的影響,反而由於日照時間長,今年的烤煙質量和產量均好於往年。膜下滴灌是指在膜下應用滴灌技術。這是一種新型節水技術,水、肥、農藥等通過滴灌帶直接作用於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蓋,棵間蒸發甚微,十分利於作物的生長發育,在大田使用後,可以較常規灌溉省水50%左右,省肥20%,省農藥10%,增產10%~20%,增加綜合經濟效益40%以上。此景不禁讓記者回憶起8月初,在旱區采訪時曾見某地農民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澆灌一片烤煙地,同行的農業技術人員焦急地告訴那些農民,大水漫灌不僅灌溉效果差、浪費水,同時還會造成土地板結。
在節水灌溉措施方面,近年來,國內和我省的科研人員研發了很多新的方法,比如水稻『淺濕淺』、『控制灌溉』等方法。尤其是控制灌溉技術根據不同生育階段水稻對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規律,在充分發揮水稻自身調節機能和適應能力的基礎上,適時適量地科學供水。與常規深水灌溉相比,應用『控灌』技術,比常規灌溉節水140立方米左右,畝增產10公斤左右,可節省抽水電費每畝16元左右。
水稻是農業用水的大戶。根據水利部門的統計,我省水田年用水量約為160億立方米,但是由於工程措施不力,田間管理不善,有近百億立方米的水還沒流進稻田就跑冒滴漏了。在水資源短缺的現在,這樣的浪費實在非常驚人。省水利廳農田管理總站副站長呂純波介紹,近年來,我省水田種植面積呈逐年遞增的態勢,今年全省水田種植面積更是比去年增加394萬畝,達到3519萬畝。像『控灌』這樣的實用技術實現了節水、高產、增效,同時,稻米品質得到改善,肥料利用率、抗倒伏和抗病能力也大大提高。而根據我省推廣『控灌』面積最大的三江平原地區的數據,采用控制灌溉技術後,水稻產量通常增加8%以上。地溫則因田間無水層增加光的照射等因素上昇了攝氏0.7度,進而使米質優良率提高。
據了解,控制灌溉又被稱為精准灌溉技術的一種。精准灌溉是以作物實際需水為依據,對農田進行『非充分』供水。科學研究表明,許多作物和果木在一定生育階段適度乾旱對節水和增產都有利,水分虧缺不總是降低產量。尤其是在大田條件下精准的按需灌溉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節水措施。
與精准灌溉、膜下滴灌等高科技措施不同,一些通過多年實踐得出的經驗之談也不可小視。比如秋季深翻整地打破耕地犁底層,使土壤能夠有效接納秋冬降水,可以蓄水保?,增強植物的耐寒性。今年大旱期間,我省墾區耕地雖然同樣遭受了旱情,但損失相對較小,其原因就是標准化作業、秋季深松整地等農技措施實施到位。
價格杠杆調控節水堅冰仍未打破
農業節水呼喚制度配合
像控制灌溉這樣的技術雖好,但是在推廣過程中,卻並沒有像預期那樣受到農民的熱烈歡迎。控制灌溉推廣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農民在接受技術要領時面臨一定難題,另一個關鍵則是由於農業水價改革進展緩慢,在舊的用水價格機制下,用多少水都繳相同的錢,無法激勵農民節水、愛水的積極性。
11月23日,省水利廳財審處副處長劉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省開展農業水價改革已有數年,但是目前看,雖然國家督促依舊,但改革進展卻非常緩慢。現在全省300多處大中型灌區中,開展水價改革試點的僅有11家。農業水價改革之所以遭遇推廣難題存在諸多主客觀因素。
據了解,我省從1995年啟動第三輪農業水價改革。根據當時的測算,農業用水每畝每年成本為36.84元,考慮到農民的承受能力,我省確定了每畝20元的年畝水價。但是年畝水價並沒有真實地反映出不同灌區因灌溉條件不同造成的成本差異,並且農民只要繳納水費就可以無限制的用水,極易造成浪費。經過十餘年的運行,年畝水價的弊端逐漸暴露。我省從2004年開始推行新的農業水價改革試點方案的核心就是變按畝收費為按方收費,並根據灌區取水成本不同相應浮動水價。
根據已經實行水價改革地區反饋回來的消息,按方收費的新水價制度使供水、用水雙方在用水量上有了一個明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據。像有些試點區使用了『日用水記錄表』。表上記錄了每天的水尺高度。根據用水多少收費使價格杠杆對節水的作用凸現。據慶安縣和平灌區的統計,改革後,當地水田的畝用水量為523立方米,比過去節水23%。過去,按畝收費時,水管單位的職工對大水漫灌都見怪不怪,但是實行了以責權利為核心的承包制後,水管職工成了承包人,工程管理、灌溉管理與水費收繳相掛鉤,承包人的責任心都明顯加強了。
劉郁告訴記者,根據國家政策,今後水管單位轉變為經營性收費是必要和必需的。水價改革後,水費收繳有了保障,水管職工成為承包人,不僅解決了職工過去長年開不出工資的難題,也使末級渠系維修、管理有了穩定的資金來源。而且新的農業水價利用價格杠杆有利於從根本上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真實反映水資源成本。但是改革後水價較之過去有所提高,這就導致其所涉及的人員對新水價普遍持抵觸態度。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後,水費更成為目前涉農收費中的唯一一項。對此,農民普遍認為水費應該和其他涉農收費一起取消。而很多地方政府領導在推廣水價改革的過程中也普遍存在畏難情緒,談到涉農收費就撓頭,把水價改革當作一個負擔。
劉郁還介紹,由於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近幾年每到下半年涉及價格調整的政策易受到國家『紅線政策』的控制,這也從客觀上制約了農業水價改革的實施。
那麼,遭遇推廣堅冰的農業水價改革該如何打開局面。據了解,目前在管價權限上,我省已經明確由省物價局和水利主管部門共同負責定價目錄。同時水利主管部門將從全省20個工程配套設施較好、投資較穩定的大型灌區入手,進一步開展改革試點。目前的打算是,先在大型灌區實現突破後,再在中小型灌區內推廣,初步的計劃是『十一五』期間在大型灌區內將新的水價改革全面鋪開。
其實,建設節水型農業其根本是要首先打破傳統的農業用水觀念,建立起一個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業供水體制,從這一點來說,由於新型用水制度推廣尚處於初級階段,我省節水型農業建設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