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國良 攝
東北網12月7日電 『在普通人眼裡,紅松只是一種珍稀樹種,可是在我們這些常和紅松打交道的研究人員眼裡,紅松是有靈性的。』伊春帶嶺林業科研所紅松嫁接林木育種研究室主任王國義與紅松打了近三十年『交道』,在他眼裡,紅松不僅僅是一種樹。
今年快50歲的王國義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從事紅松研究,主攻紅松的嫁接技術。前不久,王國義和同事張淑華、寧依萍研究的『紅松嫁接術』獲得了國家專利,這種嫁接技術在世界紅松研究領域也屬頂尖。
王國義從綏棱來到伊春帶嶺林業局,就開始研究紅松的嫁接技術。從此就和紅松結了30年的緣。『當時天然紅松大面積砍伐,局裡提出了造伐結合,非常重視人工紅松林的再造和培育,紅松嫁接技術是重中之重。』王國義說,這種嫁接技術就是選用優質天然紅松的枝條,利用其優質基因,嫁接到水分充足的人工林上,形成『強強結合』,長出來的紅松可以接近天然紅松的材質。
從那時候起,王國義就和同事們走遍了小興安嶺的所有天然紅松林。
他們一般都是冬天出去采選紅松枝條,一走就二十多天。山裡條件非常艱苦,風大雪寒。有時候一天得走三四十公裡纔能選到優質紅松枝條。『一腳踩進雪裡,沒到小腿肚子。遇到野豬、?子、黑熊是常事,有一次和黑熊面對面,黑熊沒理我們,有驚無險。事後,大家都說,紅松有靈性,知道保護我們傳續紅松的人。』王國義笑著說。
王國義和同事現在研究出的嫁接技術,成活率高,生長快,比過去提高20%到30%,當年樹高增長量達到60%左右,而且紅松結果早果實豐盈。目前經過嫁接培育的天然紅松林在整個小興安嶺林區已有1000多公頃了。
2004年禁止砍伐紅松以後,王國義興奮異常:『如果天然紅松和人工紅松都能很好的成長,對整個小興安嶺生態恢復將產生積極作用。』
眼下,王國義和同事最想做的事兒,就是把這種嫁接技術傳給更多的林場,讓更多的地方種上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