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做藝術的先知先覺者——訪著名收藏家高楊
2007-12-07 16:30:1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7日電 作為黑龍江日報美術館落成揭幕的慶典展覽,《巨匠的足音——百卷樓藏名家書畫精品展》獲得了巨大成功。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對能夠親眼目睹張大千、徐悲鴻、林風眠、李可染、吳冠中這些中國畫壇巨匠的作品,感到異常興奮。欣喜之餘,人們將目光對准了帶來這項展覽的百卷樓主人——收藏家高楊先生。

  『藝術品市場的「炒家」和投機者,我以為不能列入收藏家的范疇』

  記者:只要有雄厚的實力,人人都可以成為收藏家嗎?

  高楊:歷史上的大藏家,如明代的項子京,清代的陳介琪,民國時期的張伯駒、龐元濟、吳湖帆等,他們同時又有專業的著述研究,本身就是學識淵博的鑒賞家。他們將其藏品的來歷、特征編撰成書,考據其真偽、傳承、風格,確定文物的年代、史學的價值,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歷史上的諸多國寶就是仰賴他們纔傳續至今。

  目前中國的收藏群體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由愛好而收藏,例如集報、集火花、集筷子、集酒版等等。這樣的藏家不必具備太多專業知識,也不必投入大量金錢。第二種是由於工作便利、機緣巧合,與藝術家有廣泛接觸進而走向收藏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也進行一定的研究和掌握相應的收藏知識,但既非從事專業性的研究,也非有系統、按門類的搜集。這類的收藏者應是業餘的雅好丹青。第三種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收藏家。他們有深厚的學識修養,或求師問道,或進修專業知識,又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類收藏家是有系統的搜集某一時代,某一宗派,某一區域的藝術品或文物,並認真研究上述藝術品和文物的創作年代,時代背景,藝術風格,在美術史和歷史上的地位。同時擁有大量的藝術精品,如藝術家創作的重要代表作、獲獎作品,文物則是當時歷史時期代表時代風格的典型作品。

  至於藝術品市場的『炒家』和投機者,我以為不能列入『收藏家』的范疇。

  『大收藏家的大境界,應是去做藝術史上的先知先覺者,從而諦造更偉大的藝術家』

  記者:收藏要特別注意哪些方面的事?對於初入藏界的人,你有哪些忠告?

  高楊:收藏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收藏先學習,或邊收藏邊學習。忌沒有任何收藏的專業知識而道聽途說,盲目亂收亂買。收藏應從少到多,從普通到高端,而不是入手就是大師的作品。二、要有靜下來的良好心態。2004年以後,藝術品市場井噴式『暴漲』,當此時期,不宜盲目追風,人雲亦雲。要認真請教專家,仔細觀察市場,確定作品真贗,有計劃,有目標的收藏作品,適可而止。三、名家精品要抱定『不怕買貴只怕買假』的思想,經濟條件允許,一定搶購大師級藝術家的精品、巨作。例如吳冠中先生的名作《交河故城》,2000年香港拍賣以230餘萬港幣成交,而到2007年,則以4070萬元成交,七年翻了十五倍。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2000年拍賣類似題材的作品約400萬左右,2007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則拍到3600餘萬。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藏家的購買力不斷增強,而名家的精品力作卻越來越少地出現在藝術市場上,其數量就決定了它的珍稀性。四、從美術史的角度,用前瞻的眼光收藏,『眾人皆醉我獨醒』。

  記者:中國收藏市場起步較晚,與西方的收藏家相比,中國收藏家最欠缺的是什麼?

  高楊:當眾多中國當代前衛藝術家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方力鈞、周春芽等在雲南、四川聚居創作,舉辦『85星星美展』的時候,國內除了學術界,一般注意他們的少之又少。然而,西方收藏家卻根據西方藝術的發展史,看到了這是中國前衛藝術的開端,大舉廉價收購他們的作品。如今,當中國藏家開始瘋狂購買這類作品時,為時已晚。這就是西方藏家用美術史的眼光,打了一場藝術戰場上的大勝仗。

  看一看世界美術的發展史,從莫奈到梵高,從畢加索到杜尚,他們要麼是因一幅作品沒有參加沙龍展憤而創新,要麼就是因窮困潦倒郁郁而終,死後成名。杜尚把一個小便池送到美國『獨立展』時,在全世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今天,它卻擺到了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成為一件劃時代的藝術品。用前瞻的眼光去發掘青年藝術家,這既是收藏家應有的高度,更是他們的責任。而這,正是大多數因『急功近利』而造成『短視』的中國收藏家欠缺的。我以為,大收藏家的大境界,應是去做一位藝術史上先知先覺者。

  『任何一件藝術珍品,都不能為某一個人或家族永恆地擁有,它最終將會成為全社會的財富』

  記者:你認為收藏家最理想的心態是怎樣的?

  高楊:在這個展覽籌備的時候,我親手毀掉了一方收藏印。原因在於印文的內容:昔日王侯家中物,今朝百卷樓中藏。我後悔自己當初刻這方印時的輕狂無知,因為收藏是無止境的,和那些歷史上古今中外的大藏家相比,自己是多麼微不足道!何況,我們要用更宏遠的目光去看未來。歷朝歷代的藏品流傳至今,莫不是幾經戰亂、離散、聚合。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任何一件藝術珍品,都不能為某一個人、某一個家族所永恆地擁有,它最終將會成為整個社會的財富,為全人類所共享。有感於此,我在一本古人的書法冊頁上題下一段跋語:『世之至寶,燦若繁星且多如牛毛。吾輩凡人得其一二,足矣。得失之間,何必斤斤於胸?今得攬此冊,聊以增知見識,豈論其歸於何處?嗚呼,曾入吾齋,其幸何如?翰墨雖寶,若以「雅藏」的心境去對待,此境高矣。』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