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頻道12月10日電 題:從大學到技校,他們的感覺還好嗎?
從一直讓人羡慕的大學課堂到昔日少人問津的技校校園,近年來,黑龍江省一些技工學校不斷走進前來就讀的大學生,成為引人關注的新鮮事,也引來了方方面面的議論。有人認為,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擇業更加現實。也有人認為,大學生無奈接受技工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尷尬事,高校應該為此多一些反思。
究竟誰是誰非,大學生就讀技校,到底是現實就業觀,還是高校尷尬事?走近正在技校就讀的大學生,相信每個人都會得出自己的結論。
從大學到技校,感覺挺好
『我覺得從大學到技校的感覺挺好的。』哈爾濱技師學院07級機械系學生陳某告訴記者。兩年前,陳某考入北京一所大學學習,兩年的大學時光讓他改變了以前對大學的一些模糊認識。陳某發現他所學的專業學生較多,畢業後工作可能很難找,即使找到一份工作,由於缺乏專業的競爭力,收入也並不會理想。於是他便產生了從大學退學,到技校學一技之長的想法,今年9月,陳某開始到哈爾濱技師學院學習。
『很多人對我的選擇很不理解,認為我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他說,畢竟在人們的傳統認識中,技校培養的是工人,而大學培養的是乾部,放棄大學選擇技校是不理智的。
『其實,我選擇技校學習,是對今後的出路充分考慮後作出的決定,現在我學習的哈爾濱技師學院的在校生已基本都被用人單位提前預定,到技校學習的想法在當今社會更加現實。在我看來,大學和技校只是不同的兩條發展道路而已,只要有能力,誰都可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好。』他說。
與小陳相比,24歲的吳宏程到技校求學更為周折。2006年,吳宏程在大學專科畢業後,參加過錄用公務員的考試,可報名的人實在太多,競爭太激烈,沒能成功。他又多次參加招聘,也未能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吳宏程的父母都是技術工人,吳宏程慢慢發現,現在社會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很大,技工學校的就業率很高,他的父親是一位高級技師,在企業很受重視,『如果有一門過硬的技術,在社會上一定會有立足之地。』吳宏程的父母很支持他的想法,今年9月,吳宏程進入哈爾濱技師學院學習。
哈爾濱技師學院機械系機械加工教研室主任張忠林說,今年新生入學後,他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現十分優秀,不僅自己學習起來不費勁,而且經常輔導其它同學,學習的動力非常足。後來了解得知,原來這部分學生是從大學到技校學習的。據他所知,在他們系至少有十多位這樣的學生。
從大學到技校,走近學生們的內心世界
在哈爾濱技師學院,記者采訪了機械系5位到技校學習的大學生,在他們眼中,大學教育和技校教育感覺是不一樣的,對職業、對發展,他們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出乎記者的想象,5位同學一致認為,技校的學習氣氛要比原來他們所在的大學更濃。曾在青島一所高校就讀的於文明說,從大學到技校,不是試試看,一定要學出個明堂。現在他每天晚上要學習到23時以後,每天晚間上自習,他們的學習小組都要確立學習的目的,知道要重點學什麼。而在大學時,他感到課程很多很雜,不知道主攻方向,思想的茫然造成行動上的懶散,而在技校他又找到了緊張的感覺,很充實。
曾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讀的機械系學生石超說,上高中的時候就對大學很向往,老師也告訴我們不上大學這輩子白活。結果上了大學發現自己很盲目,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就業、擇業方向等問題。拿到大學文憑又會怎麼樣,這個社會其實很現實,沒能力什麼也乾不了。同樣曾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讀的機械系學生王猛說,每個人都心存夢想,但實現的方式不盡一樣。相比之下,技校讓他感到更充實,學習的內容也更加實際,都是圍繞著就業在學,將來也一定會用得上,在技校養成的許多良好習慣會讓自己終身受益。
『如果在社會上失業了,那說明你技不如人。』吳宏程說,如果有能力你可以炒老板,失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進取,失業證明一個人能力上的不足,應該盡快提高,直到成功就業。吳宏程告訴記者,大家現在都認同這樣的觀點,今天的學習就意味著今後在社會上的能力,意味著被社會認同的方式,而這種學習又將是終生的,能力就是今後在社會上的保障。
從大學到技校,是現實就業觀,還是高校尷尬事?
大學生到技校就讀,作為技校的一件新鮮事,自然也引來了方方面面的議論。有人認為,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大學教育正從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昔日天之驕子和技校生、農民工一樣,在勞動力市場上都是普通勞動者。大學生到技校就讀,這說明大學生的就業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更加現實,更加貼近實際。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不僅說明大學生擇業觀的可喜變化,而且培養大學生『藍領』,還能為勞動力市場提供高素質的技工人纔,有效地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不過,一些家長卻對此有著不同的認識,在他們看來這是大學畢業生在擇業上的一種無奈,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面對時下大學生就業難,抱怨不解決問題,到技校學習實用技能,能相對容易的找到一份踏實的職業,今後也可以靠技術在社會上立足。透過大學生技校就讀現象,應該更多地對現行高等教育進行反思,如今,讀大學費用高已經是大家的一種共識,家長為學生們承受了這麼高的負擔,可最後要到技校回爐,這不該好好的反思一下高等教育嗎?
還有一些人認為,這就是高校的尷尬事,暴露了高校教育存在的很多問題。目前,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後,盡管高校進行了多次的院系專業調整,但往往步伐遲緩,高等教育一味重視學歷而忽視技能教育。高校應進一步補上市場、技能、經驗這些課。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說,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比較復雜,擇業觀念也確實是其中一個,大學生青睞的崗位畢竟接納能力有限。而目前高等教育側重的是培養白領,培養的數量又大,但社會需求並沒有那麼多。相比之下,熟練的技術工人卻出現了短缺的局面,大學生就業難在一定程度上是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到技校就讀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的大學生采取的一種補救辦法,彌補當前高等教育的一個缺憾,為適應社會而補上這堂課。
董鴻揚說,大學生技校就讀同時也為高等教育帶來了警示,高等教育必須要改革,課程設置要與社會需要相適應,不能只動腦,不動手,應加強基本的技能訓練,社會需要的不只是理論型人纔,需要『工程師型』、『動手型』人纔。從教育體系來看,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要均衡,不能讓職業教育塌腰。從全社會來說,應該對高技能人纔和熟練技術工人要提高地位,提高他們的待遇,如果他們的地位高了,大學生去當技術工人也不會引來這麼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