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地轉讓給當地種糧大戶經營,更多的勞動力從土地解放出來進城打工。
![]() |
北林新建設烤煙工廠化育苗區6處,集中育苗區14處,全區烤煙育苗實現了集約化。
![]() |
北林區按照政府引導、村民自願、最大限度節約利用土地的原則,整體集中重建新型村民聚居區。
![]() |
土地流轉激發北林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
![]() |
東北網12月11日電 二輪土地承包後,由於分散在一家一戶手中經營,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影響種植結構的優化,制約農業機械優勢發揮,降低了土地產出率,阻礙了區域經濟發展。
如何加快土地流轉,鼓勵規模經營,綏化市北林區政府從幕後走到臺前,主導、參與和服務協調的力度越來越大,不斷探索土地流轉科學、合理的新方式。
目前,全區276萬畝耕地中有200萬畝已經加入到土地流轉當中。土地流轉由無序變有序,規模由小變大,釋放出規模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加快了北林區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
人轉地轉『走一戶,富兩戶』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一畝地三頭牛』曾是農民願望的寫照。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農民的意識不斷進步,『一畝地三頭牛』、『年吃年用』已經被『增收致富』取代。觀念一變天地寬,人轉,帶來地轉。
近些年來,北林區通過大力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主要內容的『走一富二』戰略,促使26萬農村富餘勞動力走出家門實現轉移就業增收同時,為土地流轉創造了先決條件和前奏,帶動和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北林區每年勞務輸出農民都在7萬~8萬人之間,目前,北林區已有26萬農村勞動力走出土地,由此涉及土地流轉100萬畝左右。
1987~1988年,北林區就開始到三江進行大規模異地開發。最早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先富裕起來的一部分水田區農民,在手中有了一定數量的資金,熟練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有限的承包地已滿足不了這部分農民追求致富願望的情況下,走出去到三江、密山、虎林、齊齊哈爾等地搞水田開發,目前,在三江已經累計異地開發120萬畝,約6萬人的龐大異地開發隊伍。在育苗、插秧、收割、脫粒等季節,臨時打工的勞動力每年都在6萬人次以上。北林區雙河鎮,自1988年搞異地水田開發,到目前,全鎮5500農戶,12000個勞動力中,每年有1000戶,3400多個勞動力去三江農墾分局、嘉蔭、虎林、密山、洪河農場異地種植水稻。
『在外有十?地,不種家裡一?地』,一些人把自家的承包地流轉給親戚好友,土地開始在民間流轉。戶與戶之間流轉,轉出方和轉入方都有賬可算:輸出方效益增加,無論打工,還是異地開發,都獲得雙倍效益;買入方,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獲得規模效益。同時,水田一公頃轉讓收入高的可達5500元,低的也有4000元,出去打工,一年還能掙5000~6000元,裡進外進,年收入增加一倍,轉出去土地,還省心。
買入方買3~4家的土地,一?地掙4000元,規模效益,一次性投入,種子、化肥、育苗等各種成本都有所降低,10噸化肥與100噸化肥價格相比差距不少,成本低、規模效益增加,種地多纔能致富,有條件的農民都想擴大規模,急於耕種更多的土地。
興福鄉民權村,不少農民『撇下』土地來到城裡『淘金』,民權村有耕地18900畝,擁有勞動力1800多人,已有近140戶農民的3000畝土地轉讓給當地種糧大戶經營,380多名勞動力從土地解放出來進城打工,人均增收1000多元。
人不轉地也轉專業協作引帶流轉
專業合作的發展大力推動了土地流轉進程。如何加速土地流轉?北林區委、區政府通過政府和農業部門引導,使經濟作物、瓜菜、烤煙、畜牧養殖、農機等專業合作社大量湧現。
侯德義哥倆是北林區興福鄉聚寶村農民。2003年,在村委會主任張德山的組織下,哥倆和幾十戶農民一起組成『興聚農業合作社』。這個合作社按照產業化的思路,組織農民進行『十統一』生產,即統一整地、統一藥劑拌種、統一播種、統一作業標准、統一施肥、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藥劑滅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農產品,引導農民集約化經營,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生產體系,一?地別人300元成本,他只要250~260元,產量高,合作社的作用明顯,其他農民也看著眼熱。現在加入合作社的已經有210戶。專業合作社有緊密型、半緊密型和松散型。緊密型是以地入股,從耕暄、植保到種子一切都由合作社負責,按股分紅。半緊密型實行『六統一』或『十統一分』,分戶管理。松散型:只包種。
人不轉地轉。專業合作改變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弱勢狀況,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經營中的優勢初步顯現。在品種推廣、信息共享、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等方面進行了統一,共同抵御市場風險。
合作社成為整合農村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市場資源的有效方式。
今年全國烤煙現場會在北林區召開,全國平均一畝烤煙要20個工人,北林只需5個人卻提高產量——最少的30畝,最大600畝,一戶最多經營300畝。一公頃純效益13萬元。『這是未來中國煙草業種植的方向。』參加現場會的人這樣評價。
村並地退反租倒包嘗試整村流轉
北林區委書記王振剛告訴記者:這個區的太平川鎮北星村已經推倒了18公頃地,村子不佔耕地,退回了300畝地,實現整村流轉。
太平川鎮北星村是朝鮮族聚居村,到韓國、日本或國內外資企業打工,效益比種地強,一些農民急於用錢,欲將土地轉包,北林區政府針對這一情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由村裡將土地從農民手中反包過來,村委會統一向外發包,價錢隨行就市。一年一發包,將發包所得存入到土地所有者的賬戶中,讓村民放心外出打工,需要錢給匯去,暫時不需要給存起來。村裡收一點管理費,用於清淤挖溝等基本建設,外出務工農民雖然交一點管理費,但少了麻煩,有了保障,打工回來,隨時想要回自己的土地都可隨時得到,無後顧之懮。
村裡將反租過來的土地引導承包戶合理規劃,科學種植,解決了種植結構調整難的問題,實現了農民和村集體的『雙贏』,北星全村3600畝耕地80%土地流轉起來。
隨著青壯勞力多數去韓國打工,村裡原有300戶,只剩67戶100多口人,而且多數都是老人和兒童。由於地勢低窪,加之房屋年久失修,村民又居住分散,使當地群眾的居住條件處於亟待改善的狀態。北林區按照政府引導、村民自願、最大限度節約利用土地的原則,將村裡原有村民房屋按時價收回由村裡拆除變為耕地,爾後整體集中重建一處佔地面積5.8萬平方米新型村民聚居區。
三屯並一村,統一規劃,不但節省出300畝地,還改善了生活環境。按照設計規劃標准,投入使用後的北星朝鮮族新村,要達到房屋建設特色化、道路鋪裝硬質化、供水排水網絡化、生活設施配套化,除了供村民居住和生活外,還將被打造成具有朝鮮族特色的新旅游景區。
優化配置向大戶能手聚攏
種養大戶、科技大戶、銷售大戶,在市場進入、信息傳遞、產品銷售方面作用越來越明顯,他們是農民中科技意識、經營理念較為突出的。北林區以培養專業化、科技化農村鄉土人纔,帶動土地向種養大戶、科技大戶手中流動,使土地流轉向優化配置發展。
張悅,北林區秦家鎮民興村種糧大戶,他曾經是村裡的技術員,現在和二兒子張玉峰一起種了50畝水田,被當地農民稱為『水稻大王』。大兒子張玉昌5年前到黑龍江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承包了250多畝水田,年產水稻將近15萬公斤。張悅現在種地一身輕松,『原來種地是「純手工」,勞動強度大,還是小本經營,種來種去就是掙點汗水錢。現在好了,有了大型農機,乾農活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累了。』張悅現在每年都要到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參加短期培訓,學習水稻種植方面的先進技術、栽培方法和科學施肥,然後運用到種田實踐中。
魯國民,北林區新源烤煙協會會長。2006年,新源創建烤煙科技示范園區,當時有些群眾對此不支持,魯國民積極走村串戶,耐心解釋宣傳,實現了土地流轉,使600畝烤煙生產項目得以落實,農戶在示范園區打工收入近30萬元,烤煙生產效益實現了最大化,畝效益比玉米、大豆分別增收400元和450元。
培養專業大戶,成為北林區一項工作任務。今年,北林區在三大作物中各選50名初高中畢業生,送到學校培訓,兩年後達到准中專水平。與省農科院綏化所開展院區共建項目,重點武裝了19個鄉鎮的26個農業科技園區,面積20萬畝。還以實施國家『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為契機,采取政府買單的方式,對全區農業科技人員、農民技術骨乾進行了集中培訓,人數達到1500多人。
大型農機具搭平臺深松整地促連片經營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礎。作為農業大區的北林區,為了提高農業裝備水平,針對農機以往單式作業、單打獨斗的弊端,從2004年起全面引進農機新的合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目前,北林區已組建了21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各類大型農機具900餘臺,作業涵蓋面達200萬畝,每年可為農民節省533萬元。完成標准化作業面積34.6萬畝,純收入33.9萬元,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達2535人,年增加收入近千萬元。
大型農機具的推廣可有效改善土壤條件,利於統一整地、統一指導、統一經營、統一收獲,大面積使用機械化生產,不僅提高了勞動力效率,更有效地推動了農村經濟集約化、規模化的步伐,生產經營的綜合效益連續提昇,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同時,搭起土地流轉的平臺。
吉利農機作業股份合作社,是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組建。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擁有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挖掘機、插秧機等配套農機具9臺,固定資產130萬元。農民入股後,社內土地由大農機具統一經營作業,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合作社的農機具除自身耕作需要外,還對外承包作業,發展『訂單田』,農戶以土地和勞動力入股,保底產量農戶所有,增產部分按股分紅。2006年創經濟效益20萬元,每戶分紅7000元。今年,社員年終分紅可望達到1萬元。
綏勝新天地農機合作社,有150臺大農具,又購進了兩臺玉米收割機。合作社把入社農民土地全部買斷,成立土地經營公司。從土地整理到播種、收獲全權負責,這個合作社入社土地已經達到100萬畝。在今年大旱情況下,在同一品種相同的兩塊地,用合作社大機械實行連片整地、播種的大豆畝產165公斤,比小四輪作業增產20公斤,畝增收50元。合作社的大機械進行連片作業,減少了機車作業的空運轉,生產效率提高了18%,耗油量減少10%,合作社僅節約油料費就達5萬餘元。
北林區農業部門說:大型農機具的投入和使用,使土壤耕作制度實現了新突破,農機田間作業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滅茬深松起壟、機械根茬粉碎還田和收獲等技術得以全面實施,土壤耕作實現了由原來的翻、耙、起『轉變為』以深松為主體,松、翻、旋(滅)、耙相結合。土地『荒、硬、瘦』現象得到初步改善。農機標准化作業實現了新突破。壟體深松達到了25厘米以上,水田旋耕深度達到12厘米以上。農作物種植結構實現了新突破。通過連片地塊優先作業和降低收費標准、積極引導鼓勵農戶連片種植等辦法,提高農機作業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通過大型機械連片作業,解放了勞動生產力,不僅使土地收益最大化,也促進了農民離土創收。目前,全區通過農機作業合作社的大型農機完成作業,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民2535人。大型機械牽動集中連片作業、規模生產,成為土地流轉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