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7日電 一份厚厚的保險單,條款中布滿晦澀難懂的保險術語,想購買一份壽險的許多市民想買保險時因為看不懂保單,遲遲不敢簽字。保險專業律師稱,保險單中的一些『文字陷阱』,可幫助保險公司在法庭上免除責任。市民呼吁保險公司盡快普及通俗易懂的『白話保險單』,讓人放心買保險。
近日,市民黃小姐想在保險公司選擇一份壽險,業務員在介紹了保險產品的特點之後,拿出一份保單讓黃小姐簽字。謹慎的黃小姐打算把保險單看個明白再簽字,可是合同上的語言晦澀難懂,比如『現金價值』、『有效定額』等專業術語,讓有著本科學歷的她,也很難把這些文字的邏輯關系看個明白。黃小姐詢問業務員,但業務員的口頭解釋又讓她不敢信服,於是她打算找位律師幫忙解釋清楚再下決定。
哈爾濱市保險專業律師李濱曾專門對保險合同中的文字做過研究,也在案件中經常遇到投保人因沒弄懂保單語言吃虧的事例。李濱認為,壽險合同中經常出現的『按現金價值退保』是最『坑人』的『文字陷阱』之一。從保險理論上解釋,保險公司所說的『現金價值』是指扣除業務員代辦費、保險公司手續費等各項費用後的保費價值,這些費用佔投保人所付保費的10%—50%,而投保人通常會誤認為『現金價值』就等於『所付保費』,致使一旦要求退保,能收回的保費和付出的相差甚遠。
據了解,從去年開始,國內一些保險研究人士開始高聲呼吁保險單語言通俗化,在保險業內掀起一場『白話運動』。個別保險公司率先推出通俗化車險、壽險保單,一經面世,便得到百姓一致好評。據調查,目前在哈爾濱市出現的『白話保險單』還非常有限,市民希望這樣的保單能夠盡早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