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0日電 記者從昨天黑龍江省召開的生豬良種補貼項目啟動儀式上了解到,為了改良生豬品種,降低養殖成本,黑龍江省將對巴彥縣、肇東市等5個養豬大縣(市)購買良種豬精液的養殖者給予補貼,每頭母豬補貼20元。同時,為擴大優質奶牛後備資源,保護奶業發展的基礎,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和黑龍江省地方財政共同出資1.7億元,對34.9萬頭後備奶牛進行補貼。
此次生豬良種補貼的范圍為年出欄80萬頭、存欄可繁母豬在2萬頭以上的巴彥縣、肇東市、望奎縣、綏化市北林區、訥河市5個縣(市、區)。黑龍江省安排640萬元專項資金,對這5個縣的32萬頭用良種豬精液進行人工授精的能繁母豬給予補貼。按照1胎次計算,每胎使用兩份精液,每份精液10元,每頭可繁母豬補貼20元。
為了做好生豬人工授精工作,黑龍江省還拿出150萬元專項資金在包括5個生豬良種補貼項目縣在內的35個生豬主產縣建設生豬人工授精站點,采購儀器設備175套。
據介紹,近幾年生豬市場波動大,嚴重影響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2006年5月份,黑龍江省生豬價格降到平均每公斤4.96元,出欄一頭豬平均虧損70至80元,導致大量母豬被殺,宰殺比例高達40%。豬肉價格上漲後,又出現了無豬可養的現象。今年6月末與上年末相比,生豬存欄下降8%,其中能繁母豬下降10.9%,不利於生豬生產的可持性發展。
開展生豬人工授精技術,不僅可以改良生豬品種,減少疫病傳播,還可以降低生豬生產成本,增加生豬養殖效益。
又訊記者從昨天黑龍江省召開的落實優質後備母牛政策會議上了解到,雖然原料奶收購價格持續上漲,但受飼料價格上漲影響,奶農收益不昇反降,奶牛存欄量下降,尤其是『只吃草不產奶的』的後備牛大量減少,影響奶業安全。對此,中央和黑龍江省地方財政共同出資約1.7億元,對部分養牛大縣的34.9萬頭尚未產奶的後備母牛進行飼料補貼,每頭補貼500元。
此次補貼對象為2005—2006年實施國家奶牛良種補貼項目區域內的奶牛養殖者。品種為0—28個月的自繁荷斯坦母牛。2005年良種補貼項目區域為雙城市、肇東市、安達市、富裕縣、大慶市大同區等5個縣(市、區)。2006年良種補貼項目區域為雙城市、肇東市、安達市、富裕縣、大慶市郊區、齊齊哈爾市郊區、杜蒙縣、哈爾濱市郊區、林甸縣、甘南縣、泰來縣、哈爾濱市阿城區、哈爾濱市呼蘭區、尚志市、雙鴨山市郊區等15個縣(市、區)。
補貼標准為每頭後備母牛一次性補貼500元。其中,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70%,縣(市)財政補助30%。據測算,後備牛的補貼頭數為34.9萬頭,補貼資金達1.7億元。
會議要求補貼區域的市縣,確保今年12月底前將補貼資金發放到養殖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