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眾合唱團在排練。李天池 攝
東北網12月20日電 題:呼蘭 群眾文化提昇百姓『精氣神』
『公園合唱團』有了固定場所
午休時間還沒過,呼蘭區文化館內便傳出陣陣歌聲,記者踏歌進館,與外面的低溫形成反差的是,文化館內的溫度被歌聲與笑聲『攪熱』。
300多平方米的館內被兩個團體『割據』。在館內的外廳,一名中年婦女在二胡、電子琴的伴奏下,正唱著《牧羊曲》,一旁的座位上八九個『聽眾』或是輕聲合唱,或是低聲議論;另一個廳內則是40多名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的老年人, 『指揮』兼老師在前面左揮右舞,小提琴、電子琴等樂器在伴奏者的手中輕吟低唱,老人們大聲唱出《西下的夕陽也是一首歌》。
呼蘭區文化館館長婁華告訴記者,兩個團體分別是玲瓏藝術團和呼蘭公園合唱團。前者主要以二人轉、獨唱、小合唱等表演為主,後者則以大合唱為主,兩者的共同點都是群眾自發組織的。
『以前都是在公園裡唱,夏天還好,一到冬天太難過。』呼蘭公園合唱團的團長朱玉環告訴記者。
這個合唱團最初的形式,是幾個老年人在公園裡邊走邊唱,後來隊伍逐漸壯大,到2005年時,合唱團已頗具規模,他們開始自籌資金,自己找練習的場所,『房子倒是找到了,但是費用太高了,也不方便。』2007年,相關部門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場地,水電更是免費供應。
朱玉環說:『有了固定的練習場所,來的人更多了。』合唱團裡有家在4公裡以外的72歲老人,也有需要老伴攙扶的盲人大爺,記錄在案的有90多人。
婁華告訴記者,這只是群眾全天活動的一部分。『上午9時至12時,評劇團練戲;下午1時至3時半左右,是玲瓏藝術團和呼蘭公園合唱團;晚上7時至9時,是以中年人為主的合唱團。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還對這些團體進行免費輔導。』
實際上,文化館並不是『白白』提供場地,來這的業餘團體都要在文化館組織的活動中參加演出。婁華說:『演出時各個團隊報名異常火爆,節目也毫不遜色,經常會為節目太多而出現取捨兩難現象。』
一年舉辦十多場晚會
據了解,今年群眾自發的團體在呼蘭河大橋南側舉辦的各類晚會達十多場,參加群眾數十萬人。
婁華說,如果居民感興趣可以隨時報名參加自己喜好的團體,業餘團體也可利用這次機會壯大隊伍。
談到明年群眾文化工作,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表示,將建設康金、雙井、沈家、許堡四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三個社區圖書室;同時在完成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書畫展、焰火晚會,文藝晚會、哈夏及『七一』『八一』 『十一』等重大節日活動的同時,重點深入社區,搞好各個隊伍的建設。
為文學愛好者
搭平臺
提到呼蘭區康金鎮的《八卦街》雜志,這本全省唯一一家民間辦文學期刊甚至在省、市級的作家團體中,都小有名氣。
刊物的主編告訴記者,這本雜志完全是由文學愛好者自願發起,最大的特點是『普通群眾搞文學』。
雜志內容包括小說、詩歌等體裁,題材更是涉及各個領域,投稿的人有小學生,也有大學生,有『專業』文人,也有下崗職工和家庭主婦。
『只要愛好文學的人,我們都歡迎加入。』刊物主編說,組織者們就是希望借助這一平臺,讓更多的百姓文學愛好者參與其中。
此外,另一個以古體詩為創作主體的『蕭鄉詩社』也是由文學愛好者自發組成。
除了文學創作,每年春節期間,在呼蘭老城區的文化館內,還會定期舉辦書畫展,展出的作品既有傳統的工筆畫,也有外來的油畫;有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呼蘭女子拓彩版畫,也有民間剪紙。
采訪中,很多老城的居民告訴記者,春節畫展已經成為老城呼蘭過年時不可缺少的一道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