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12月21日電 27年前,家住黑龍江的劉女士一家受一位青島市民之托尋子,可至今尋人未果,作為尋子信物的半截發簪和一枚本該掛在孩子脖子上的紀念章,成了劉女士一件沈甸甸的心事。12月20日下午,劉女士來到半島都市報,希望將尋子信物還給托付人,『這個托付對我來說,實在太沈重了』。
來青尋找半截發簪主人
『我想把當年張繼誠大爺留給我父親的尋親信物還給他!』12月20日下午,來自黑龍江綏芬河市的劉錦傑女士來向半島都市報求助,她告訴記者,張繼誠在1980年委托自己家人幫他尋找兒子,可是27年來始終沒能找到,現在感到這個托付實在太沈重了,自己已經無力承擔,希望記者能幫她找到當年委托他們一家人幫忙尋子的青島市民張繼誠,把當年的尋親信物還給他。
男子交出信物托付尋人
據劉女士回憶,1980年冬天,當時一家人還在黑龍江省虎林縣第一小學居住。『一天父親下班回家,抱回來一名昏迷的中年男子,這名男子醒來後告訴我們一家,他來自山東青島,到東北是想尋找自己15年前送給別人的兒子,因為又冷又餓,纔昏倒在了虎林縣街頭。』
劉女士告訴記者,當時張繼誠告訴他們,由於他家有5個孩子,孩子多、生活困難,1965年就把家中的第三個孩子送給了將要搬家到東北的鄰居。當時孩子3歲,為了以後尋親,在跟孩子離別時,孩子的奶奶在小三兒的脖子上用紅繩拴了一個『康德七年發行的國勢調查紀念章』,沒想到在拉拉扯扯中,孩子脖子上掛的紀念章被扯掉了,情急之下,孩子的奶奶把頭上的發簪掰成兩半,一半塞到孩子口袋裡,另一半自己拿著。作為信物,半截發簪和那枚扯掉的紀念章就被保存了起來。
『1980年,孩子的奶奶病重,十分想念送走的孩子,所以張繼誠不遠千裡到東北尋子。』劉女士說,當年張繼誠告訴他們,鄰居當時是隨軍來到東北,時隔多年後,鄰居已經搬到了別的地方,聯系不到了。無奈之下,張繼誠滿大街找人詢問,『他在東北找了一個多月,到我家的時候,棉褲都已經破得露出了棉花。』劉女士說,張大爺在她家住了一周,這一周的時間他們一家人都幫他找,『我們一家六口都出去幫著打聽,但是沒有什麼消息』。一周後,張繼誠離開了東北,離開時,他把尋子的信物——半截發簪和那枚紀念章,留給了劉女士的父親。
10屆學生都幫著打聽
劉女士告訴記者,1980年時她只有12歲,那時經常和父母、弟弟們一起出去打聽張繼誠兒子的下落,『1988年我到綏芬河市上學,來上學時我把信物帶了過來,父親讓我從綏芬河打聽張繼誠兒子的下落。』
劉女士說,27年來,他們一家人只要聽到有山東口音的人說話就要上前問一問,已經把整個虎林縣和綏芬河市全跑遍了,『我現在在綏芬河市第四小學當老師,已經送走了10屆學生了,幾乎我的每個學生都幫我打聽張大爺孩子的下落,但是到現在一直沒有消息』。『27年了還一直找不到,我已經不相信自己能幫人家找到親人了,這個托付對我來說實在是太沈重了。』劉女士對記者說,從1980年冬天開始到現在已經整整27年了,27年來劉女士一家人替張繼誠尋子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過,『有一次自己向一個喜愛收藏的人打聽時,對方看到了紀念章,非要花3000元錢買走,我覺得這個信物的價值太高了,既然一直找不到人,就想趕緊把信物歸還』。
目前,劉女士已回到黑龍江,在當地尋找持有半截發簪的『小三兒』。『小三兒』的父親張繼誠你又在哪裡?如果您認識張繼誠,或者了解張繼誠的故事,請致電0532-83609611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