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3日電 現在,文學越來越沒了神秘感,很可能你在書店買的一本暢銷書就是你辦公室的另一個同事寫的。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讓文學創作步入了『草根』時代,從文學網站、BBS到博客,寫作、發表作品愈發趨於便捷化、互動化,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作品、作者,以網絡為載體迅速躥紅,成為受眾矚目的焦點,『平民』書寫的時代正在悄然來臨。
網絡原創,讓每個人都可以著書立說
網絡讓寫作、發表作品成了一件方便的事,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及其作品,可以通過網絡這個載體迅速傳播出去,成為眾人的欣賞對象。2006年9月,一部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歷史書面世,並很快登上中國各大城市的暢銷書排行榜。這本書的作者不是什麼歷史學家,而是廣東的一名普通公務員,網名叫『當年明月』。2006年3月,他開始在網上連載《明朝那些事兒》,月點擊量超過百萬。其實,『當年明月』只是眾多『草根寫手』中的一個。有調查顯示,在2006年中國虛構類暢銷書排行榜上,『草根寫手』創作的網絡文學作品佔了三分之一。誠然,了解大眾口味,是『草根』們頻頻寫出暢銷書的重要原因。《明朝那些事兒》開篇是這樣介紹朱元璋的———性別:男;民族,漢;職業: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貧農……寥寥幾筆,就讓這本書從眾多的歷史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眾多作品裡的佼佼者,讓中國的書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青睞於網絡文學。
如今,書店的大量青春小說、玄幻小說基本上都是先網絡、後出版的。網絡寫作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門檻,只要你會上網,想表達,就有機會成為網絡寫手。
新平臺為平民寫作提供了土壤和空氣
今天,各種各樣的文學網站、博客、論壇,都為普通人提供了寫作的空間和可能。事實上,普通人開始投身於網絡創作中,他們從事不同的職業,年齡、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但目的相同,就是『想寫就寫』。網絡寫作的開放式,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寫,讓每一個作者都可以擁有不同的讀者群,於是大批年輕的網絡寫手出現了,讓中國文學再一次興旺起來。
『在網絡上寫東西已經成為不少和我同時代人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打算把自己炒出名,更不想掙大錢,只是有一種感情需要宣泄,所謂不吐不快吧,而網絡就是最好的載體。21世紀的文學不需要教條,寫的東西沒必要符合別人的欣賞標准。草根文學不是在玷污文學,而是對現代文學的豐富。』文學愛好者『亡命』說。『文學是什麼?我說不好。我覺得可能就是把生活中的事情穿插巧妙地寫出來,編成故事。我在我的東西裡把我8年的經歷都寫進去了,人物很真實。當然,成為作家還需要在文字處理、故事講述方面更深刻,這還得學習。』
網友『天下』今年26歲,供職於一所高校,幾乎天天都在網站上瀏覽文章。他說:『喜歡在網絡上看文章的人大多都是和我一樣的年輕人,手指一動,大千世界盡現眼前。讀者的喜好勢必會影響到網絡原創作品的內容和寫作方式,由於大部分網絡寫手的作品在寫作上適應了年輕一代的思想和願望,表達出很多人的心聲,所以他們的作品中講述的人和事就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當然,現在的網絡原創也存在許多缺陷處,不少網絡寫手生活閱歷不夠,作品內容與時代脫節,作品的題材有限,寫作質量不高,這讓熟悉網絡文學的讀者很倒胃。『有些網絡寫手為了提高點擊率和轉載率,挖空心思在作品中添加猛料來吸引讀者的眼球。網絡文學充斥著「枕頭加拳頭」的情節,暴力、色情成了主打。作為文學創作,很多作者語言功底確實不紮實,這是硬傷。』『天下』如是說。
草根作品的『原生態』情節
在這個大眾寫作的文字狂歡年代,許多人用筆參與進來,既在其中享受追憶的趣味和表達的快樂,也希望用真誠的原生態生活信息傳達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為給自己的青春歲月留下一份見證,當年的老知青周琪對此毫不諱言:『對於我這樣一個退休的老太婆來說,成不成名並不重要。雖然我也期望發表,但我從來對物質和名望的要求不高。我寫,主要是對自己有個交代,對那些寄希望於我的知青好友們有個交代。』如今,這位年過半百的老人,花兩年多的心血創作完成了28萬字的小說,以老知青的身份將她認為最真實的知青生活呈現給大眾……其實,這群平民文學愛好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寫作幾乎沒有技巧或者技巧相當粗糙,但他們無一不在十分用心用情地體會與記錄著自己和周圍的人和事,其作品往往以簡朴的文字直接反映底層百姓和特殊人群真實的生活境遇及思想願望,在獨特的感染力之餘,還有著明顯的平民性和地域性。
為什麼今天的『草根文學』如此興旺?我們似乎無從逐一歸納每位文學愛好者的創作緣由,但出現這樣的現象實質上是社會多元化的結果,是大眾文化興起的結果。大眾藝術產生的條件是:社會富裕度提高、閑暇時間增多、傳媒發達。隨著社會發展,文學正在成為大眾娛樂、自我娛樂的一部分,人們既需要高雅文學提昇自己,也需要在通俗文學中求得輕松。在傳統的『精英文學』之外,大眾文學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強健,公眾的閱讀趣味越來越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草根文學』屬於大眾文學這個大范疇,大眾關注的不是它的文學性、藝術技巧,而是它表現的獨特生存狀態、與社會的獨特關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文學的概念、范圍等都要重新定義。這些作品一般從單純的紀實角度,比較率真、質朴地描寫人的經歷與感受,雖然在藝術水准上未必很高,很難從作品本身的藝術水平加以評價,但也可以說是文學趨於精英化之後的一種返璞歸真,是大眾對文學過於追逐形式和技巧的一種自然的反叛。
草根文學呼喚『登堂入室』
對於『草根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學者及專業人士有更全面的認識。哈爾濱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許超教授認為,網絡原創的發表缺乏傳統文學作品的過濾機制,創作者個人修養不同導致作品也呈現良莠不齊的狀態。就創作心態而言,網絡文學的作者大多處於一種開放、自由和自我的狀態。寫作過於隨性,存在文章中充斥大量網絡用語,或用惡搞作為特色來吸引人的問題,從而導致作品粗糙劣質,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因此,新審美標准和批評標准的缺失是制約網絡文學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省社科院鄭微研究員認為,網絡原創在寫作上適應了當代青年的思想和願望,同時寫作手法突破了傳統,使人有了與時代需要相適應的閱讀方式和內容。所以有時候一篇文章盡管錯別字很多,但是其語言卻開始流行,並成為時尚用語。當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文學受眾處於這種心態的同時,恰恰也是中國網絡時代開始走向普及的時段,網絡的低門檻、互動性、偶然性、空間超越力度等特性為網絡文學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現在不少網絡原創作品雖然易讀易懂,可是一部小說倘若只是一個淺性故事,讀者讀過就罷了,不會留下更深的思考,網絡原創淪為了讀者的一次性消費。這不利於文學創作的發展,網絡原創到底能不能有長足的發展還得經過讀者的考驗。從文學發展來看,這種寫作熱潮將會成為精品文學的奠基石。這種文學如果最低限度不能娛樂大眾的話,也能娛樂自己。它的意義還在於告訴我們,過去『著書立說』這一高不可攀的廟堂運動,今天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一試身手。對於凝聚在雜志、網絡等『草根文學』多種載體周圍的平民作者來說,『草根文學』以其新鮮的面貌探出頭來了,並且正在為我們日益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增花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