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4日電 『莊稼地,豆飄香,新優種植翻花樣;養奶牛,豬鵝羊,增收致富門路廣;穿名牌,住磚房,生活天天喜洋洋;娛樂場,可健身,現代生活喜在心;白色路,八方連,俺村舊貌換新顏……』
在北安市海星鎮幸福村采訪,村裡的小青年兒給記者說了一段這樣的順口溜。村支部書記賀洪章笑著對記者說:『前幾年他們還有一套嗑兒呢!泥水路面沒鞋幫,吃飯穿衣靠賣糧;垃圾雜草無人清,豬欄屎坑養蒼蠅;低矮房屋隨風搖,破衣爛褲顯蕭條;姑娘怕窮如風走,有女不嫁幸福郎;村屯破爛思想舊,鄰裡糾紛讓人愁……』
幸福村建於1957年,村民由南方移民而來。當時的大隊書記王顯廷帶領幾十戶村民開荒種地。由於沒有機械,耕地用牛馬犁,開出的土地很少。歷時50年的光景,現在全村土地面積13920畝,人口1718人,戶數438戶。近兩年,全村農業收入超千萬元,今年人均純收入可達到8000元。
民主管理促和諧
在賀書記的陪同下,記者走進了64歲的老黨員張憲臣的家。『這得感謝黨的好政策啊!我活了這麼大歲數,見證了幸福村的發展變化,臨老終於看到了幸福村的幸福生活了!』老張和兩個兒子近幾年在林場包地,還養了幾頭牛,家裡的大型農機具還可以給別人家耕地賺錢,家裡的生活過得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1998年,以賀洪章為帶頭人的村新班子組建,成立了村民代表組織和民主理財小組,制定了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到2003年,全部還清外債。召開村民代表會議,挨戶做村民思想工作,每人籌資12元錢,每個勞動力籌集4個標准工日,在包扶單位幫助下,維修了村裡的4條巷道和3條出村路,修建了一條寬5米、長1012米的水泥路面。修通了幸福村至景合屯兩公裡的沙石路。2006年,在村中央街白色路面兩側栽種了花草和1000棵綠化樹。對廁所、柴草垛、禽畜圈捨、杖子進行了統一布局。對道路、庭院和室內外的衛生實行標准化管理,屯內消滅了糞堆、垃圾堆,設立了固定垃圾場。村裡成立了農村信息服務站,設立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圖板,使百姓隨時掌握村上日常財務收支情況。村裡通過與鄰近的65447部隊協調,為村小學投入12萬元捐助了128套師生桌椅,新換了塑鋼門窗,還裝備了4臺液晶電腦,使村小學面貌煥然一新。
多業並舉鋪富路
幾年來,幸福村村班子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生產。幸福村毗鄰65447部隊農場和幸福林場,土地資源豐富。可是以前村裡與林場和農場『雞犬之聲相聞』,但多半老死不相往來。如今,村裡出面和林場、農場聯系,往回包地種。農民賀柏峰這幾年都從部隊農場往回包地,時間長了,與農場混熟了,他還幫本村農民往回包地,有十五六戶農民種他幫著包回的土地逐步走上了致富路。以前賀柏峰家窮的出名,債務就好幾十萬。這些年包地中,債務逐漸還上了,今年他包回了部隊農場的45?地,光大豆就打了1400多袋,一下子純收入三四十萬,不但還清了債務,還一下子成了富裕戶。這些年全村每年外包地都在1.6萬畝左右,每年為農民增收近百萬元。在發展種植業的同時,幸福村還大力發展奶牛、大鵝、寒羊等養殖產業。
揚帆遠航奔小康
2006年,幸福村被列為新農村試點村。2007年,在幫扶單位65447部隊的支持下,幸福村修建了一條3.3公裡的白色路面,從而使幸福村的出行四通八達。為了全面提高村民素質,村裡今年投資14萬元,新建一座160平方米活動室,村裡設立了讀書室,成立了農民素質學校,請市農業專家、司法部門講解農業科技知識及法律法規等。為了活躍村裡業餘文化生活,村裡在村辦公室門前開闢了10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並安裝了健身器材,組建了農民秧歌隊。在經濟發展思路上,賀書記介紹,借助完達山乳業落戶北安的大好時機,鼓勵村民發展奶牛養殖。明年,幸福村還想組建一個農機合作社,搞連片作業,統一經營,規范管理,讓土地多出效益。2008年,幸福村還要修幸福村到治安村的白色路面,這條路修好了,圍繞整個幸福村的路就都是白色路面了,那樣幸福村的發展前景就更廣闊了……
今年糧食豐收了,豐收的喜悅溢滿幸福村農民的臉上。苗松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