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4日電 樺南縣通過整合培訓資源、拓寬培訓領域、提高培訓質量、狠抓權益保護,搭建32個轉移基地,圓了9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收的夢。
今年,樺南遭遇50年不遇的罕見旱災。為降低旱災危害,實現農民增收,這個縣新建立轉移基地9個,實現抗災轉移農民4659人次,創收297.5萬元。
突出農村勞動力轉移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這一中心,這個縣加大了培訓資源的整合力度,對社會分散的培訓實體進行整合、優化,形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7處。同時,加大了培訓基地的建設投入,完善教學和實習設備,提高了培訓效果,結業時學員成績全部合格,轉移率達到100%。今年,他們還通過與佳木斯職業教育學院聯系,簽訂了代培訓農民學員的協議,電焊工、管道工、鉗工等知識的培訓,填補了這個縣培訓崗位的空白。到目前為止,共為全縣培訓農民學員34名。縣委、縣政府對參加委托培訓的學員給予了1000元的補貼,後期還將擴大輸送額,爭取培訓出更多的特殊技術人纔,從而提高轉移務工人員的打工層次,創造更高的經濟收入。
樺南努力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外部環境,對農民進城務工在子女入學、土地流轉、參軍、就醫、勞動安全、社會保障等權益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確保農村勞動力與城鎮勞動力平等就業。
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服務力度,通過電視臺播放用工信息、組織人員下鄉招錄學員等多種形式,強化網絡宣傳。每村必保有一名信息服務員,使招工信息及時傳達到鄉村。今年共收集用工信息858條,發布各類招工、用工信息355條,為用工單位和農民及時提供了信息,提高了轉移能力。今年與青島喜盈門染織有限公司、廣州永泰電子有限公司、完美時電子集團建立合作關系,共轉移農民125人,與天津市融創公司簽訂保安訂單1000人,到目前已輸送農民工556人。
這個縣按照『管培分離』的原則,對培訓基地實行了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法人對項目的申報、實施、資金使用、學員就業負責,保證就業滿意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