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隊188名隊員中有5名來自冰城哈爾濱,他們分別是內陸隊吳學峰,中山站韓惠軍和馮海波,長城站王連仲和孫微,他們都是黑龍江省測繪局的科研人員,其中王連仲是第二次赴南極科考。從11月12日乘『雪龍』號出發,到明年4月返航,5位冰城人將跟隨科考隊完成首次對長城科考站進行數碼相機攝影;首次測繪南極中山站大比例尺1:500地形圖,為中山站維修改造提供設計用圖等一系列艱難的南極科考任務。通過衛星電話連線和隊員發回的電子郵件,冰城科考隊員們講述了科考過程中艱苦的工作和鮮為人知的有趣的故事……
起程———海上『漂泊』30天
11月12日,『雪龍』號一聲長鳴,緩緩地離開了碼頭,離開祖國,前往南極。
今年,國家投資2億元對『雪龍』號進行改造昇級,船舶的自動化程度、科考調查能力和工作生活條件等都得到了全面提昇或改善,船體也由原來的黑色改變成紅色,更加漂亮。
由於海上風浪很大,船搖晃得很厲害,有些隊員開始暈船,但大家相互鼓勵,強挺著去吃飯,以增強體力。暈船的感覺很難受,這時,人的反應較慢,頭腦也不清醒,感覺有些迷糊,在船上走起路來頭重腳輕,扶著樓梯或牆壁纔能站穩。整個走廊裡都是晃晃悠悠行走的人,像是喝醉了酒。
『雪龍』船上的郵局正式營業,這是我國唯一一個設在船上的郵局,很多的科考隊員都來到這裡,忙著在親朋好友托帶的郵品上加蓋郵戳。
12月11日,經過30天的航行,行程1萬多公裡,『雪龍』號終於到達南極,開始破冰。海面上的浮冰約有1米厚,上面浮著薄薄的一層雪,『雪龍』號每行進1米都很吃力,於是,『雪龍』號開始采用先倒車再加速向前衝的方式破冰,即使這樣,平均每小時只能破冰層500米。
寂寞———最想聽到家鄉人聲音
在海上『漂泊』生活簡單乏味,科考隊組織撲克比賽等文體娛樂活動。大家還聚在一起,聽老隊員介紹經驗,進行學術交流。
航行了半個月,11月28日上午,『雪龍』號停靠在澳大利亞一碼頭,為向南極進發做最後的准備。靠岸前,很多個人物品要妥善保管。由於要在南極工作半年,有的隊員帶了幾十條煙,很多瓶酒。而按照海關規定,每個人攜帶煙酒數量是有限制的,帶得太多就涉嫌走私,為避免誤會,這些東西要統一保存在倉庫裡。船上的部分食品如雞蛋、豬肉和蔬菜等也要統一存放,由檢疫部門檢查後貼上封條封存。
利用兩天短暫的停留時間,隊員趕緊下船,第一件事就是找銀行換澳元、買電話卡。電話卡10澳元一張,可以打1100多分鍾,折合人民幣每分鍾不到1角錢,便宜得不得了,一些人手裡拿著電話本,還拉出了『清單』,一個一個不停地打,給愛人打完給同事打,再給朋友打,第一句話都是:『我現在很好!』每個人都覺得說不夠,打了5個多小時。只因4個月後他們纔能再回到這有人煙的陸地,再暢所欲言地打電話。
到了南極,同外界的聯系就全靠衛星電話了。在南極發送郵件也不是很方便,每周只能發一兩次,因為在中山站、長城站上發送郵件也得通過衛星傳送。
三餐———罐頭、凍肉加維生素鈣片
據曾兩次赴南極科考的極地測繪中心主任吳文會介紹,以往南極考察隊員們吃的主要是航空食品,以罐頭為主,只能吃到很少的新鮮蔬菜。本次南極考察,科考隊第一次帶著餐車和廚師,隊員們頭幾天可以吃到新鮮蔬菜,往後就要把豬、牛、羊肉作為『主食』了,廚師將為他們炒一些乾菜、洋蔥和土豆等。
科考隊的一日三餐都要隨船帶來,由於第23次科考的雪龍船正在昇級改造沒有出海,所以,科考隊到達中山站前,這裡的食品還是兩年前第22次科考隊上站時帶的,有的已過了保質期。在這次科考船到達前,站上僅有的蔬菜———白菜和土豆都吃完了(因為不好保存)。從那時起基本上告別了吃蔬菜的伙食,只好頓頓吃凍肉,木耳、蘑菇和一些豆制品成了餐桌上的點綴,脫水蔬菜吃起來雖像嚼蠟一般,但也只能是偶爾亮亮相。為了預防種類維生素等微量元素缺乏,隊員們配發了各種維生素和補鈣的藥品。
極晝———睡覺要將窗簾擋嚴實
南極中山站的生活條件和船上差不多,房間裡可以洗澡,用的是發電機的冷卻水,但是因為人多,所以水溫不高。房間裡的溫度能達到18度,感覺還挺舒服。雖然南極蘊含著地球上72%的淡水資源,但年平均降水量僅有30毫米至50毫米,越往大陸內部,降水量越少,南極點附近只有3毫米。剛到這裡,隊員就明顯感到這裡很乾燥,洗的衣服掛在房間裡,一晚上就乾了。為了給房間『加濕』,隊員們經常拖地,再弄一些能盛水的器皿放在屋裡,感覺會好一些。
南極的太陽實在太厲害了,有的隊員『不信邪』,沒有涂『防曬霜』,沒幾天臉就被曬黑了。而有的隊員雖然戴了墨鏡,可皮膚被擋住的部分是白的,其他的地方都是很黑很黑的,看上去就像一張『京劇』臉譜,很搞笑。所以,到南極不但要努力工作,還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南極的天氣真是變化無常,前一天還是晴空萬裡、風平浪靜,第二天就變得陰雲密布、狂風怒吼了。最難熬的要算是50多天極晝了,此次科考由於剛好遇上南極的夏天,所以,50多天裡沒有黑夜,只有白天。由於工作強度比較大,隊員們都感到很疲勞,時間長了,有的人就會產生錯覺,尤其是帶著指針手表的,分不清是半夜還是白天。經常會聽見有人問: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帶電子運動表的隊員就佔了『便宜』,可以將表設成24小時制。隊員每天的作息嚴格按手表顯示進行,睡覺時進入生活艙要將窗簾擋得嚴嚴實實。
工作———最重要的是安全
卸貨是科考船到達南極後一件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十分危險的。科考隊召開了最後一次動員會,強調最多的仍是『安全』。雖然卸貨地點有1米多厚的冰面,在冰的下面是3000多米深的海水,但現在南極是夏天,冰已開始融化,冰面下2/3的部分已經『酥』了,用老隊員的話講,將冰握在手裡都能捏出水來,實際的冰面厚度只有不到三四十厘米,單位面積所承載的重量非常有限,而隊員們要卸載的貨物,單件最大的重量有23噸,在要卸下的1000多噸貨物中,除了部分大件物資(不超過4噸的)可以用直昇飛機調運外,其餘的物資都靠雪地車拖拉雪橇運輸。在這樣的冰面上駕駛雪地車無疑也是存在著很大風險的,因為雪地車的自重加上雪橇拖運的貨物,重量加起來會很大,因此,每臺車上除了一名駕駛員以外,不允許乘坐其他任何人,駕駛員還要由有經驗的老機械師擔任,困難可想而知。據一位老同志講,上一次到南極科考,他們利用6天時間卸完了物資,等到最後一車裝完貨往站區走的時候,冰面開始融化斷裂,行駛在最後的那臺雪地車雪橇順著雪坡往下滑,後部已經掉進了海裡,當時雪橇上還坐了幾名科考隊員,其中一人沒抓住車,掉進海裡,他開始還在笑,當他意識到危險時,笑容馬上凝固了,好在當時人多,及時將他救了上來。帶隊領導反復告戒隊員們,面對危險要有一種恐懼的心理,不是說要被困難嚇倒,因為有了恐懼心理纔會多加小心,纔不會麻痺大意。
和諧———極地動物不怕人
在南極工作要時刻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包括隊員們的生活物資都要分類處理,能焚燒的集中後就地焚燒,不能焚燒的也要集中起來存放,等到考察船來的時候運回國內處理,就連隊員們抽煙剩的煙頭也不能亂丟,也要帶回來,這裡的每個隊員都自覺地遵守著各項規定。
在南極,人和動物是和平相處的。企鵝、海豹等極地動物對人類的到來很好奇,科考隊員卸貨時,企鵝們會三三兩兩地來到隊員旁邊,東張西望,搖頭晃腦,很可愛,就連平時惡名遠揚的賊鷗也顯得很乖巧,而海豹好像有睡不完的覺,當隊員們經過它的身邊,它也只是懶洋洋地回頭看一眼,然後接著睡,這一幕讓人真正體會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中山站隊員們的生活區內生活著兩只賊鷗,老隊員把它們統稱為『花花』,不管哪只來了都這麼叫,因為兩只賊鷗長得太像了,無法分辨。更有趣的是,每當廚師搖鈴招呼科考隊員們開飯時,『花花』們也會出現在食堂門前,好像和科考隊員一樣等著吃飯,這時候它們的眼神裡一點兒也看不出凶殘。按照科考隊的規定,隊員們是不允許隨便喂東西給它們的,可『花花』很『聰明』,在門口鬼鬼祟祟地往裡溜,原來,它們是來這裡自己找食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