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8日電 在采訪之初,魏潾糾正了記者的一個提法:『請不要稱這些經濟困難的學生為「貧困生」!雖然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但未見得精神上就貧困,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一樣會產生精神貧困的問題。在我看來,只要是擁有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珍惜學習機會的學生都不是貧困的人!』
在魏潾眼裡,經濟困難的學生都要逾越學業中的兩道坎兒:求學的費用和精神上的自卑感。
據他介紹,目前國家已建立助學機制來幫助經濟困難學生來完成學業。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例,在即將過去的2007年,哈爾濱工程大學98.3%的貧困生都得到了資助,其中國家貸款1556萬元,國家資助560萬元,學校獎學金80萬元,社會獎學金100萬元,綠色通道及寒假補貼226萬元……各種助學費用加在一起有近3000萬元,經濟困難的同學基本可以籍此完成學業。
令魏潾擔心的是,學校在幫助那些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學費和生活費的現實問題後,他們還需要邁過另一道更為關鍵的坎兒———克服自卑情緒。他曾接觸過許多在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上『打工』的學生,理解他們在打掃廁所、清洗走廊時面對同學的那種尷尬心態。『通過自食其力的勞動來獲取合法收入,恰恰是一件正常而光榮的事情,這些學生如果學會面對,克服自卑和尷尬,就會擁有健康的心態和自強自立的品格,未來的路纔會走得更踏實!』
魏潾說,在國外,年輕人18歲後擺脫父母的經濟資助,通過貸款和打工完成自己的學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目前的國情下,我們的大學生還不能擁有這樣的心態。『但是,那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卻因為擁有了更多的勤工助學的經歷,而更早地品嘗艱辛,珍惜幸福,一旦越過心理的那道坎兒後,往往成績斐然。』
談及本報和哈工程大學即將推出的『省城高校大學生勤工助學雙選會———我供自己上大學』的活動,魏潾認為這會是一個多贏的好事:『對家庭,可以減輕供孩子求學的負擔;對企業,可以通過為大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來回報社會;對學生,可以獲得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能力的機會。』
對於目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浮躁心態,魏潾表示懮慮:『如今很多年輕人存在著不肯付出就想收獲的急功近利的思想,這是令人擔懮的。因此,對於學生,直接得到的資助遠不如通過自食其力獲得報酬和機會更有利於他們成長。』他認為,社會多方為大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崗位,就是給了他們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的平臺,從而培養他們社會實踐的能力、良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這都是現有教育體系無法解決的。『希望我們學校、企業和媒體能為大學生們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現實條件,讓孩子們在勤工助學的路上走得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