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3日電(衣曉峰 記者杜筱) 乙型腦炎病毒在黑龍江省的媒介昆蟲和宿主動物間存有自然循環,乙腦病毒感染在本省地域人群中已長期廣泛存在。前不久,由黑龍江省疾病預防中心免疫計劃所所長馬玉傑等人完成的一項獲獎科研成果打破了通常認為乙腦僅流行於低緯度地區的觀點,相關結論為制定我國高緯度、低流行區的乙腦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可借鑒經驗。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媒介蚊蟲傳播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兒童,臨床以高熱、驚厥、意識障礙、呼吸衰竭及腦膜刺激為特征,病死率為5%-35%。黑龍江省屬於乙腦低發省份,大部分年份為散發和偶發;但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有過乙腦的突然大面積暴發流行,省內27個市縣報告病例489例。因為基礎研究資料欠缺,全省始終沒有統一的乙腦免疫程序和控制策略。
針對這一空白,馬玉傑課題組通過描述流行病學和血清流行病學方法,深入了解黑龍江省乙腦感染規律和發病特點,其中包括人群的乙腦隱性感染水平,媒介昆蟲和宿主動物病毒攜帶情況及感染、帶毒情況。研究發現,本地區乙腦發病呈明顯的夏秋季高峰,約91.43%的病例集中在7-10月份;報告病例中小於10歲的兒童發病率較高,為0.01/10萬。受調查的人群乙腦抗體陽性率各年齡組均超過40%,且年齡越大陽性率越高,最高100%。
與此同時,課題組選取省內兩個地區進行了豬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兩地分別有20%和85%的豬表現為乙腦抗體陽性。在此之前,研究人員還從蚊、蠓標本中分離出乙腦病毒。由此提示,乙腦病毒在黑龍江省媒介昆蟲和宿主間存在自然循環,乙腦病毒感染在本地區人群中也已長期廣泛存在。其中,水田面積和生豬飼養數直接影響蚊蟲的數量及其帶毒率,既有利於乙腦病毒的擴散和循環,也可能成為周期性流行的基礎。
專家提醒,盡管高緯度的省份屬於乙腦低流行區,但人群仍可通過隱性感染的方式獲得低滴度的乙腦抗體,其潛在危險因素絕不容忽視。特別是隨著全球氣候環境的改變,不排除乙腦在黑龍江省再次流行、暴發的可能性。這就有必要將乙腦納入低流行區免疫計劃,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同時加強乙腦病例監測的敏感性,並在重點地區選擇部分監測點,持續開展蚊蟲帶毒率監測和宿主動物感染動態監測,針對可能發生的疫情做好預測和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