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電 2006年年底,作為『書香大慶』活動的一部分,『農家書屋』在大慶市農村全面鋪開,投入830多萬元制作的書架1100多個和配備60多萬冊的圖書,使485個小書屋有了家底。大慶市委宣傳部還特意聯合市科協,組織農業方面的專家編輯了一套『農家書屋系列讀本』,雖然沒有華麗的裝幀,卻成了小書屋中的暢銷書。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這些『農家書屋』,感受到以往農村單調的生活正在悄然改變著,農民的思想觀念在悄然改變,去書屋讀書、看報,收獲精神食糧、自娛自樂成為新時尚。
女人們的『文化沙龍』
過去,女人忙完了手裡的活計,就抱著孩子東家走、西家轉地串門子。而如今,農家書屋成了農村女人的好去處。女人們再也不像過去那樣,上炕盤腿做活,下地洗衣做飯兩點一線的生活,而是有空就跑到農家書屋來看書。
看書悄悄改變了女人們的傳統思想和觀念。20歲的陳紅雪,中學畢業後一直呆在家裡,在書屋的報刊上獲取了用工信息後,終於說服家裡人,出來打工,如今在大慶一家個體公司當打字員,月收入超千元。
書屋夜校
肇州縣雙發中學四樓的書屋裡,擠滿了手指粗糙、年齡不等的『特殊』學生,他們是鄉裡的農民。
坐落在雙發中學裡的這所農家書屋,曾是學生的圖書閱覽室。去年,學校提供場地辦起了這個農家書屋,學生和家長同用一個書屋。平時農民可以到這裡借書,周六、周日可以在這裡看書。如今,書屋裡的1萬多冊書籍讓學生和家長開闊了視野,書屋有時還用多媒體為農民播放教育子女和科普知識的專題片,由『平面』變成了『立體』。
農民閑暇時來讀書,學校就利用這個契機,辦了一個農民家長夜校,農民們不僅多學了不少科學知識,還增加了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學校與政府聯手在書屋辦起了農民服務站,聘請農業專家講一些養殖、種植方面科技知識;與大連高級國防技師學院聯合辦學,村裡30多名農民子女通過學習輸送到大連打工。
熱炕頭上的書屋
林甸縣三合鄉的盛守忠,今年68歲,一副種田人打扮,但談吐卻不俗。
曾經當過村長的他,幾年前就訂了《大慶日報》和《農村報》,放在自家的食雜店裡。大伙有事沒事都願意到他的食雜店翻翻報紙,時間一長不少村民買東西都上他家來。2005年,老盛自費建起了一個老年活動中心,去年農家書屋成立地點就設在了老盛的活動中心,他又把自家的書也放在了書架上,共有400多冊,村裡人可以免費借閱。村民們親切地稱老盛的書屋為『熱炕頭上的書屋』。
貧困村的『頭腦』充實了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前鋒村一直沒有摘下貧困的帽子,村民人均年收入還不足2000元。農家書屋的成立,為封閉的前鋒村,打開了一扇窗,農民的眼界開闊了,看到了外面多彩的世界。
村民馮雲借書的次數最多,他逢人便誇書屋給他帶來的好處:『以前,養奶牛常用鞭子抽,書上說牛不能抽,那樣產奶少。前幾天,奶牛得了感冒,我照書上說的喂了藥,很快就好了。』
有了農家書屋,村裡悄然發生變化,喝酒賭博的少了,借書看書的人越來越多,娃娃們也不再沒事亂跑,常到書屋看書了。書屋的登記本顯示,一年多時間已經有1000多人次來借書,而村子的總人口纔10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