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自主創新看齊國際調整途徑 來自老工業基地建設高層論壇的聲音
2008-01-09 09:28: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來玉良 韓麗平 薛婧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9日電 題:自主創新 看齊國際 調整途徑 來自老工業基地建設高層論壇的聲音

  背景新聞

  日前揭曉的2007年哈爾濱市科學技術獎三個一等獎中,兩個來自裝備制造業,一個來自生物產業。

  哈爾濱市的生物產業在國內有比較高的競爭力,尤其是生物醫藥、獸藥、農藥方面。自老工業基地建設以來,國家批復哈市96個建設項目,有28個是醫藥類項目,就足以說明生物產業在哈市的地位。今年,哈市已正式向國家申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

  1月7日,在第二十四屆冰雪節老工業基地建設高層論壇上,來自北京的專家圍繞生物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獻計獻策,引起政府官員和企業人士的廣泛關注。

  

  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王昌林

  生物產業創新應該緊追國際腳步

  作為信息產業之後的新興產業,生物產業已經在國際上得到更多關注。在亞洲,我國的生物產業投入已經超過韓國和日本。哈爾濱獸研所的禽流感研究國際有名。但是,我國的生物產業在發展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是利潤率不高。以生物醫藥行業為例,目前全行業的利潤率不足4%。在國際上,生物醫藥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應該達到10%以上,或者更高。但與國際生物醫藥業的利潤率比,我們的利潤率顯然過低,這是比較重要的問題。

  二是政策瓶頸亟待突破。目前,國家已經加大生物產業重大項目和成果的投入。現在我國對生物產業的研發投入已經超過韓國和日本,但是人均較低。但在財稅方面,國家對生物產業的支持力度明顯不夠。一個企業花了很多錢開發一個新藥,還沒賺到錢,卻要被收取超過10%的增值稅,這使得許多企業都喪失了自主創新的動力。一些替代傳統的資源型的新興產品得不到財政補貼。同時,國家對生物產業重大發明的專利申請也缺乏補助和支持,在產品的准入上扶持不到位。

  三是人纔問題。目前,我國的人纔總量很多,但是在企業的調研中反映的卻是缺乏人纔。一方面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但另一方面人纔又很缺,這說明我國現有的人纔培養體制和使用機制存在問題,需要進行改革。

  四是投資渠道問題。新興行業的發展沒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是不行的,這屬於一個戰略的投資期,目前國家投資體制不健全,是制約新興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問題不解決,行業很難發展。下一步關鍵是建立一個完善的投資渠道,包括發展創業投資,建立創業市場,更重要的是完善企業擔保,產權並購等機制。

  同時,建立生物產業發展基地,促使其向專業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發展。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呂政

  裝備業振興要調整創新途徑

  目前,制造業在自主創新方面主要存在幾大問題:一是人員要素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國的科技人員一半在企業,一半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而在發達國家,60%~70%的科技人員集中在企業;二是資金投入還顯不足。現在我國每年投入的研發資金只有3000億元,約合400億美元;三是資金投入方向有問題。很多資金投給了純科研機構,他們往往沒有產業化轉化能力,『只造句,不寫文章』,很多科技成果因為沒有條件轉化或不能及時轉化被『束之高閣』;四是由於缺乏政策扶持,企業自主研發的首臺產品市場准入難。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調整技術創新途徑是最重要的。對於重大技術創新項目,應采取需求牽引、工程依托,以企業為主體,社會化分工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運行。所謂『需求牽引』,是指技術創新要有明確的工程化和產業化需求目標,如產品創新、工藝與設備創新、材料創新,或關鍵技術創新等,而不是為了跟蹤和發表科學論文。所謂『工程依托』,就是以企業為主體,要有一個具體的工程項目載體。中國航天工業和軍事工業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就,就是首先有一個項目作為載體,采取『分散力量辦大事』的辦法,動員全國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廣泛參與取得的。

  此外,還要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很多發達國家,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投入比達到1:5,有的甚至達到1:8,而中國只有1:0.15,引進技術的國產化率難以提高,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最後,要樹立永遠的危機意識,不斷尋找對手和敵人,迫使自己不斷去創新。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振興中的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