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3日電 他是一名學生,但身邊同學都稱他為『張老板』。張川,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06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部全日制在讀碩士研究生,目前他已身兼三個『老板』頭銜,他的經歷向人們表明——在校生創業並非天方夜譚。
創業,早已成為這個時代大學生們的一種流行色,大學生創業已經進入到一個以普通學生創業為主的多元化時代,在你不屑或者忽略的平常領域裡,他們依托校園資源,利用學生身份,成為『不想畢業』的學生老板。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三個總經理頭銜———張川的特殊身份具有足夠吸引大家關注的資本。解讀他的創業故事,掌握他的創業脈絡,不僅僅能讓人了解學生老板創業背後的神奇經歷,還能為學生創業者提供生動的教材。為此,本報記者連線深圳,把張川這個學生老板的創業經歷呈現給大家。
人物導讀:
張川的口袋裡放著三個版本的名片———神舟電腦大學城專賣中心的總經理、哈工大1920超市的總經理、深圳大學城鮮奶配送中心的總經理。身兼三個總經理頭銜的張川,其實真正身份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06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部全日制在讀碩士研究生。家住山東的張川,父母及兄弟都是當地政府機關公務員,張川受家庭影響很深,研究生畢業後考個公務員是張川最理想的職業規劃。但隨著張川考取碩士來到深圳這個發達城市後,張川的想法也隨之改變了。張川思想轉變的最大動力就是來源於他曾經看到的兩部電視劇———《喬家大院》和《半路夫妻》,其中的商人形象讓張川心潮澎湃。『經商的神經很神奇地被開發出來了,我看著深圳馬路上跑著的奔馳、寶馬開始發呆,心裡想著的都是如何挖掘財富!』最初的財富線索來源於身邊的瑣屑小事,他開始注意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
有膽有識,賣電腦被收為正規軍
2007年9月,神舟電腦公司董事長吳海軍來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進行創業團隊宣講時,張川沒有去聽。當創業團隊招募的海報貼在食堂門口時,一瞬間,他被『創業』二字吸引。『我在念本科時就曾經賣過復習資料一類的東西,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機會把自己的團隊改編為正規軍呢?』
之後,張川和實驗室的好朋友、現在團隊的銷售經理丁星池一拍即合,他們再找來電腦技術純熟的同班同學鄧欽球,組建了創業團隊的鐵三角。丁星池負責銷售,鄧欽球負責技術,張川則是管理經營的總負責人。張川認為,『80後』最大的優勢是善於利用和整合資源,這也是他們團隊獲得勝利的原因。當時神舟方面發來三份試題,分別針對銷售、技術和管理,讓團隊在24小時內遠程作答。『一開始他們被嚇亂了陣腳,試題內容專業而寬泛,豈是我們理工科學生能應付的?後來轉念一想,24小時遠程作答其實是在考驗我們整合資源的能力。』張川三人開始分工,聯系北大經濟管理專業等相關專業的朋友幫助出謀劃策,最終贏得了評委的一致通過。奪取勝利後,張川團隊成為了神州電腦公司進駐大學校園的第一站,也成為了該公司在大學校園的第一個代理人。憑借神舟電腦公司提供的5萬元創業基金,張川團隊的神舟電腦專賣中心開門營業了。『我也是學生,從學生立場出發,我建議你買××款……』這樣的開場白成為張川最有力的銷售武器,學生身份給紮根於學生市場的銷售提供了天然的主場優勢。開業以來,張川一共賣出了近30臺電腦,他們的客戶有大學城的學生、工作人員、老師,甚至還有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廚師和南開深圳研究生院的保安。
激活『1920』,創業信心倍增
兩萬元盤下小超市,先搞有獎征名,再把生意做到北大總裁班。在開學的一段時間、校園裡的電腦銷售進入平緩期之後,張川開始尋找更多的創業機會。張川觀察到同在大學城哈工大食堂二樓的一家小超市經營不善,每月都虧損3000多元。『當時我以兩萬元錢拿下了這家連名字都沒有的小超市,就是想真正驗證一下自己的能力!』張川效仿時下最流行的大眾投票風潮,在哈工大的bbs上開展了為小賣部征名的有獎活動,參與者均可獲得5元的代金券,而最終創意被采用的同學還將獲得100元的現金獎勵。
這場特別的取名活動在bbs上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網頁得到了2045個點擊率(哈工大深圳校區學生人數僅1000多人),一個『1920』(哈工大的建校年份)得到了最多學生支持,成為了張川名片上醒目的字眼。雖說只是一間幾平方米大的小超市,但張川舉辦過多次營銷活動。『北大有個總裁班,他們的課間餐和水果、點心都由我們供應,『1920』把生意做到了其他學校的地盤上!』為了讓『1920』成為大學生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張川還在『1920』門口放置了打氣筒和創可貼,方便同學使用。一項項方便同學的人性化措施實施後,張川的『1920』很快便成為了校園中聚集學生最多的地方之一。『1920』成功『轉型』後,不僅讓張川再次嘗到了創業的甜頭,還增添了張川自主創業的信心。張川看准大學生離大超市路程較遠的情況,以『1920』為基地,成立了大學城內的鮮奶配送中心,成就了他的第三張總經理頭銜的名片。目前,張川的『1920』及鮮奶配送中心還承接了預訂蛋糕和鮮花等業務,多項經營舉措的實施使『1920』及張川的名字在校園內更深入人心。
權衡輕重,學習創業兩不誤
張川的創業路線最大的特點在於別人急於走出校園,他則反其道而行之,極度善於利用學校資源賺錢。張川常跟身邊的人說,『失去學生身份就失去很多資源優勢』,於是他決定考博後與導師和同學再成立一家新材料公司。
如今張川忙碌的日程表上增添了一項內容:為考博做准備,放棄了到神舟分公司做總經理的機會。許多同學表示疑惑:『像李想這種「80後」的財富新貴都是想著盡快離開校園,你怎麼越鑽越深?』張川的『戀校情結』來自於他對自身優勢的判斷:『目前我取得的成功都是紮根於學校和學生身份,學校給了我很多資源,我如果失去了哈工大的學生身份,也就失去了這些優勢。』准博士張川正在醞釀和導師、同學成立一家新型材料公司,把自己的研究生課題轉化為生產力,走一條投資和風險都很小的研發創富道路。『我就是想研制出一種屬於自己的新型材料來,讓具有自我品牌的材料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就行了,但我還是要保持我的學生身份,這樣就能在得到更多的知識後體驗到知識所帶來的最大效益,我會將大學念到底。』
專家說法:讓更多的學生成為創業者
省人纔大市場經理鮑大文講,十七大報告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的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對於眾多擁有創業激情的大學生來說,這無疑為他們的就業選擇與發展指出了一條別樣的道路。作為風華正茂、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承載著時代的希望,具有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更為敏銳的眼光,這些都為他們創業提供了不同於父輩的先決條件。他們創業的激情與渴望在就業壓力面前彌足珍貴,值得鼓勵和褒獎。
鮑大文認為,他們也有先天的不足與弱勢,比如社會經驗不足、知識儲備狹窄等,這些弱勢極易造成大學生創業信心不足、堅持性不足,導致創業的夭折與失敗。這就需要各級政府為他們提供更為有力的政策支持,社會各界給予他們更為寬松的創業環境,讓他們在就業中學會創業。從大學生角度來講,創業規劃如同就業規劃、人生規劃,不能到大四畢業纔有創業想法,而應該及早確立目標,抓緊有限的在校學習時間和假期實踐時間,為自己的規劃儲備足夠的知識和能力。有針對性的學習纔是最有效果的學習,有目標的能力培養更需要依靠大學生自己主動完成。
黑龍江大學就業指導中心於老師認為,學生創業最好依托比較可靠的社會機構,有一定經驗和實力之後再『單乾』。並要大力支持在校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創業的大學生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到學習與創業工作之間的平衡點。而一個人創業可以帶動一批人就業,拉動大學生就業率的增長,因此應該鼓勵並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