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齊齊哈爾1月17日電 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冰雪體育臉譜
當齊齊哈爾市四年前從上屆東道主哈爾濱手中接過承辦全國第十一屆冬運會會旗時,許多像李鳴生一樣的『鶴城』市民心裡並沒有把握讓這個以重工業和丹頂鶴聞名的『鋼鐵機械城』與冰雪體育『破鏡重圓』。從下崗、失業、找活路,到轉制、上崗、奔生活,這個重工業城市用一張張冰雪體育運動臉譜記錄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新生。
公共冰場重圓癌癥老人冰球夢
新臉譜:56歲的李鳴生腳踏冰刀,在齊齊哈爾市體育局附近的公共露天冰球場上盡情揮動著冰球杆,雖然沒有全套專業護具,但對於這個身患癌癥、去年剛剛手術的老人來說,能夠沒有後顧之懮的享受冬日陽光已經十分幸福,透過他厚厚的近視鏡片,冰雪體育的激情不斷延伸。
『雖然冰刀和球杆不到200塊,但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工廠效益不好一個月只發幾十塊的工資,養家都養不起,還能琢磨玩?』望著附近另一個熱鬧的公共露天溜冰場,老李拉開了話匣子。他說,自己是齊二機床集團(原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退休工人,雖然對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具體政策說不清楚,但能感受到的是手裡的退休金多了,生活有保障了,在公共場所滑冰、打冰球的人又開始多了。如今,他每天都要來這個冰場打一下午的冰球,圓一下年輕時的夢,這個露天冰場曾是齊齊哈爾冰球隊的訓練場,現在球隊早已進入條件更好的室內館訓練。
舊印象:作為我國的重要工業基地,齊齊哈爾是黑龍江省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冰雪體育運動的搖籃,曾經培養出薛瑞紅等世界名將。『這裡六十年代滿大街都是扛冰球杆的「冰迷」,各個中小學和工廠都有滑冰隊和冰球隊,每年都組織業餘比賽,冰雪體育底子特別好,但隨著經濟不行就都停了!』李鳴生回憶起舊日景象欷歔不已,他說,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齊齊哈爾遭遇『寒冬』,1997年他一個月最少的時候只拿到了50元工資,還不是按時發。從2003年開始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後,各大企業效益開始好轉,現在工人平常的工資也能拿2000多元,自己近千元的退休金也能按時發放,有了奔頭的大伙又把冰雪體育『撿』了起來。
不堪回首:愛人不讓冬練怕費糧、費鞋
新臉譜:61歲的姬永發是本次冬運會年齡最大的志願者,也是齊齊哈爾長跑愛心協會的名譽會長,這個民間組織裡有很多是下崗工人。如今,這支隊伍又變成了『專業拉拉隊』,將在各個場館為運動健兒加油。
『市裡的經濟大環境好了,企業有錢了,我們也有贊助了!』姬永發說,長跑協會不僅搞長跑運動,也組織滑冰、冬泳等健身活動。每逢年節,大家還會給老人送愛心餃子,今年還組織了『圓夢之旅』,組織殘疾人和老勞模去北京旅游。目前,大家精神頭都很足,對於大賽的公益活動都很上心。
舊印象:天空並不總是冬日暖陽,體育也曾被經濟寒冷塵封,姬永發給記者講述了一個令人不敢相信的真實故事。『協會裡一位姓毛的長跑隊員,曾經被愛人留在家裡不讓冬練,因為運動健身費糧、費鞋!』姬永發說,事情發生在1997年,並不是因為『摳門』,實在是當時的生活環境不好。齊齊哈爾當時10個家庭中至少有4個面臨下崗困境,有的是三代人同時下崗,整個城市沒有活氣,都在想『怎麼吃、怎麼活』,根本沒心思考慮健身,所以,老毛當時冬練只能穿膠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法買。如今,重新上崗有生活保障的老毛早已有了專業跑鞋。
聚焦冬運會:冰雪體育攪熱『精神頭』
在冬運會開幕式籌備現場,齊齊哈爾市龍沙區大民鎮小民村農民工鄒利正在忙碌地切割著鋼筋。『我們的精神頭就像這迸出來的火花!』鄒利說,冬運會給他帶來了『外財』,往年正是農閑時節,現在每天都能賺到30塊錢左右。
為了成功舉辦冬運會,齊齊哈爾投入了7000多萬元新建、改造場館,同時在城市道路、綠化等方面也大量投入資金,城市的各行各業都品嘗到了『冬運蛋糕』的甜頭。『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我們這次終於給冰雪「正名」了!』姬永發說。
在齊齊哈爾的大街小巷,遍布的吉祥物傳遞著不斷昇溫的期待,體育局門前的倒計時牌匾前總是聚集著熱心市民。經歷了振興攻堅戰的老工業基地,正在有效解決國有比重高、職工安置難、歷史債務重、社會負擔大等計劃經濟遺留問題,也讓冰雪體育運動的快樂重回人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