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8日電 從2006年起,黑龍江省提出了城鎮居民就醫將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及時轉診,康復、慢性病人回歸社區的就醫模式』,並指出將逐步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醫院、婦幼保健院和疾病控制中心的技術合作與指導制度,確定了分工協作關系,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然而,記者了解到,目前雖然不少社區醫院都在實行雙向轉診,但往往只有『轉出』沒有『轉入』,所謂的『雙向』實際上成了『單向』。
16日,記者從哈市道外區某社區醫院了解到,該社區醫院成立以來已經陸續向大醫院轉診了數百名病人,可這些病人都是『有去無回』。在這些病人中除一些危重病人,如腦梗塞、腎功能不全、心衰、尿毒癥等之外,還有一些普通的門診患者,由於社區檢查設備不全而轉到上級醫院的。『這其中有近一半的病人得的是慢性病,需要回家後繼續進行治療,但至今沒有一位轉回來。』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上級規定,他們只能把病人轉到轄區內的市級醫院,然後這些醫院在給病人進行救治後,需要長期維持治療時應該再轉回社區。記者從哈市其他區了解到,很多社區醫院同樣存在這樣狀況。
據道外區東棵社區醫院的負責人薛於介紹,該社區平均每月要往上級醫院(省醫院)轉診20餘名患者,其中包括門診和住院。能夠再次轉回的不到10人。對此薛主任認為,病人流失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包括病人自身的原因和大醫院的一些因素。『像我們這樣依托在一個大型醫院之下的社區醫院病人流失的情況相對好一些,因為我們會相互關照。而其它沒有依托的社區醫院就不行了,他們在往上級醫院轉診的時候受到醫保或直屬行政單位管理的制約,只能往某些醫院轉病人,可大醫院往回轉時沒有什麼制約,所以病人流失情況比我們嚴重得多。』
對此哈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說,在推行雙向轉診制度過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顯得比較熱心,而一些大醫院則有些不積極,有『一頭熱』的感覺。這是因為一些大醫院擔心病情一旦發生變化產生醫患糾紛,責任難以認定。另外目前各級醫院都要靠多收病人來獲取經濟利益,一般不願主動將病人送走。
記者從哈市衛生局了解到,目前哈市已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47個,機構覆蓋率達到77.78%。如果能將雙向轉診制度真正落到實處,將大大緩解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針對目前這種狀況,有關人士指出,雙向轉診制度仍是一個新生事物,成熟和完善需要過程,衛生部門也在逐步進行完善。對此某社區醫院的負責人建議,應該對大醫院也制定相應的『下轉』制度或指標,按照實際狀況制定標准,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