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電 這幾天,因為遭遇寒流,天一下子冷起來,許多人已不適應這突然的降溫。其實幾年來,哈爾濱人恐怕都有一個普遍的感覺,冬天不冷了。以往哈爾濱人盼著開江,因為開江就意味著氣溫回昇,而如今哈爾濱人盼著上凍、怕開化,大年還沒過完,年貨就已經化得差不多了。特別是現在的這個冬季,去年11和12連續兩個月的溫暖天氣,讓人更覺不適應。哈爾濱的冬天怎麼了,難道我們真的進入到暖冬氣候當中了嗎?17日,帶著對近期氣候的種種疑問,記者采訪了省內相關的氣候專家。
溫暖天氣
引出暖冬話題
按照氣象學的劃分,每年的11月、12月和次年的1月、2月是冬季。去年11月,哈爾濱進入冬季的第一個月就能明顯地感覺到溫暖。據省氣候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11月份,我省氣溫偏高,全省平均氣溫-6.1℃,比歷年同期偏高1.3℃。全省大部地區偏高1℃以上;漠河、呼瑪、孫吳、嘉蔭、訥河、富裕偏高2?2.4℃;綏化南部、哈爾濱南部、牡丹江、雞西、七臺河以及樺南、肇源、伊春偏高1℃以下。當月,松花江哈爾濱段停航時間竟然推遲近一周。
進入到12月份,我省氣溫繼續走高,平均氣溫-13.7℃,比歷年同期偏高3.3℃,出現1961年以來的次高值,僅次於1990年。全省大部地區偏高2℃以上,其中綏化中部、哈爾濱部分市縣、三江平原部分市縣及富裕、牡丹江市區偏高4℃以上。
連續兩個月出現的冬季高溫再次引起了一個大家都頗為關注的話題,暖冬離我們還有多遠?
何為暖冬
據專家介紹,『暖冬』這一名詞,以往氣象學上沒有定義,是近幾年氣候變暖而產生的新的氣象名詞。參考氣象學上的暖流、暖鋒、暖氣團等概念,我國氣象局氣候專家,把冬季冷暖這一現象分成暖冬和冷冬,即某年某一區域整個冬季(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高於常年值或稱氣候平均值時,稱該年該區域為暖冬。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開始我國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為常年值。按此定義,我國自1987年至2004年連續18年冬季平均氣溫高於1961?1990年氣候平均值,即-4.7℃,故可稱連續18年發生了暖冬現象。
我省其實
早已進入暖冬
據省氣候中心副主任宋麗華介紹,其實我省早已進入到了暖冬。
據介紹,從1988年起,我省已經進入到一個冷冬少暖冬多的狀態。其具體表現為,18年當中出現了13個暖冬,非暖冬只有5個。從特征上看,暖冬的出現幾無規律性可循。1988年之後,經歷了4年暖冬,1993年年末出現了一個非暖冬,接下來1996年至1997年度是個正常的冬天,經過幾個暖冬後,出現了2000年至2001年的冷冬的歷史極值,這個冬天為全省1954年以來第二冷的一個冬天。而2001至2002年度,緊接著又出現了一個暖冬的極值,為1954年以來我省歷史上最暖的冬天。此後,我省僅出現過兩個非暖冬。
2006至2007年度,我省氣候冬季較為溫暖,為1954年以來,我省第二暖的冬天。暖冬的成因
據專家介紹,暖冬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我國處於偏暖期。氣溫的變化有一定的周期性。近一百多年來的氣象資料統計表明,我國溫度存在著大約30年為一周期的冷暖交替。上世紀20年代以前偏冷,20到40年代偏暖,50到70年代偏冷,80年代後又轉入一個偏暖期,目前我國還處於這個偏暖期。
2、溫室效應。自上個世紀工業化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氣溫明顯上昇,我國持續的暖冬就是在這種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
3、厄爾尼諾的影響。近50年來,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當年冬季溫度偏高的概率較大,1951年以來發生過15次厄爾尼諾現象,有14次我國出現了暖冬。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偏高,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
3、緯向環流盛行,冷空氣活動弱。緯向環流盛行,南下冷空氣偏弱,是導致我國冬季偏暖的直接原因。從1986年起,東亞上空緯向環流盛行,多為相對平直的偏西氣流,偏北的經向氣流較少,很少將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帶入我國,寒潮很少出現。在平直的氣流中,即便有些弱的偏北氣流,帶入我國的冷空氣次數也少、勢力也弱,冷空氣南壓的范圍不大,也就造成了暖冬現象。
4、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位於我國東南部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一個暖性高氣壓,它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我國冬季的冷暖。當這個高壓偏強時,有利於海洋上溫暖的氣流向我國輸送,容易使我國出現暖冬。
5、火山爆發次數減少。火山爆發時產生的火山灰,上昇到空中,產生『陽傘效應』,高空的火山灰層一方面反射太陽的輻射,一方面減少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使地球溫度降低。據統計,在地球氣候的暖周期中強的火山爆發要比冷周期中少一半,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大的火山爆發明顯減少,也是氣候變暖的原因之一。
6、歐亞大陸積雪減少。歐亞大陸積雪減少,不利於西伯利亞冷氣團的加強,使南侵我國的冷空氣勢力不強。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歐亞大陸積雪減少使西伯利亞冷高壓偏弱,也是造成我國氣候偏暖的原因之一。
還冬天本來的面目
專家認為,暖冬是伴隨氣候變暖而出現的一種氣候異常現象,對這個問題人類也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比如,前些年,專家曾對厄爾尼諾、拉尼娜等自然現象與暖冬的關系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暖冬的出現與自然現象並不是對應的關系,也就是說自然現象並不是暖冬出現的必然因素。
現在專家普遍的共識是,人類的活動是影響氣候變化的主因,特別是大氣污染和溫室效應。
據宋麗華介紹,工業活動和汽車排放產生溫室氣體造成全球變暖的情況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工業減排是國家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並列入到新的五年計劃之中。
具體到我省,今年是否是暖冬,宋麗華認為,現在判斷為時尚早,去年11月和12月雖然較暖,但是進入今年1月份之後,溫度急劇下降,最低溫能達到零下二十七八度。但不管今年是否是暖冬,全球氣候變暖這個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人類只有加強環保意識,從根本上改變環境污染的狀況,纔能還冬天一個本來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