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鳳文化是永恆的,其魅力和影響足以跨越時空。但文化的載體是脆弱的,它需要人們的精心呵護。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善待歷史建築,保護文化資源,延續城市文脈,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散落在我們周圍的這些歷史建築和名人故居,是哈爾濱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見證,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對它們的保護利用,對於保持城市個性特色、推動人文旅游發展及建設現代文化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日前,哈爾濱市公布了56處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是十年來又一次『添丁進口』,且新增數字是此前的兩倍。近日,記者探訪了這些老建築,以期喚醒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記憶,喚醒對它們的保護意識。
開埠第一個行政機構
在哈爾濱市道外區北十八道街至十九道街之間,成片的樓群中,赫然有一群20餘棟嶄新的復古式建築,青磚灰瓦,朱門紅窗,儼然清代建築群落,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官式建築和東北地方建築手法,是中國百餘年來少有的一種建築風格。
哈爾濱人都知道,這就是著名的關道衙門舊址(俗稱道臺府)所在地。
哈爾濱關道設署於1905年。當時,清政府的『聯俄抗日』外交策略,使俄取得了中東鐵路築修權,並租借鐵路沿線的哈爾濱市區,只有傅家甸(現在的道外區一帶)除外,清政府於是在此設立了級別較高的『道』一級政權機構。這是清政府在哈爾濱地區自主批准設立的第一個最高行政管轄機構,也是哈爾濱開埠的第一個行政機構。翌年,道署始建關道衙門,1907年竣工。初期職能僅限於鐵路交涉事宜和督征關稅,後來逐漸發展為清政府最北方的一個權力中心,掌管哈爾濱及周邊府、縣的政治實施、財政運作等事宜。
哈爾濱關道衙門設立後的首任道員是杜學瀛,他上任後不但修建了這個衙署,也為哈爾濱主權的明確、地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做出了一定貢獻。據史料記載,杜學瀛在任上辦了兩件大事:一是資助交涉局職員奚廷黻創辦了哈埠華人的第一張報紙———《東方曉報》;二是墊付官股,資助民族資本創辦耀華電燈有限公司。杜學瀛之後,先後有數位道臺上任,但任期都很短。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王朝滅亡,哈爾濱關道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關道衙門理所當然地成為哈爾濱市正式設治的標志,其歷史遺存,不僅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更是哈爾濱百年歷史的見證。
歷經百年滄桑,關道衙門逐漸變為民居,隱沒在棚戶深巷中。後來,經過史學家考證和媒體的報道,使它重見天日,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6年復建成現今的『遺址公園』。
舊址中翻撿歷史遺跡
正是三九時節,記者來到關道衙門舊址。寒冷和空曠,使這個佔地兩萬八千餘平方米的大型復建舊址更顯沈寂。
復建的關道衙門坐北面南,按古式建築布局,呈對稱式,左文右武,前衙後寢,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內宅或上房),東側線上由北至南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牆內有車棚、馬號、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展廳陳設以哈爾濱設治後的政權更迭為主線,用大量圖片和實物,展示關道衙署的興衰及哈爾濱地方政權演進的歷史,充分反映出哈爾濱設治後城市發展的脈絡。
在六房(兵刑工吏戶禮)的展廳內,記者看到了當年考古發掘的一些文物,還有復建時拆卸下來的房屋滴水、勾頭、片脊等,上面的紋飾精美,刻畫細膩。有一根原來衙神廟上的大梁,直徑足有半米,依稀可見當年建築的輝煌。講解員告訴記者,復建的20餘棟房屋中,有三棟保存了原來房子的框架,大梁、立柱等都沒動。除此之外,似乎很難在這個復建的舊址中找到當時的痕跡了。
待解之謎後人關注
原省社科院歷史所國家級專家、現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的李興盛,曾以一篇《關於哈爾濱關道衙門遺存亟須保護與開發的建議》,引發了人們對關道衙門的關注。本報記者曾一智2002年1月通過實地調查又采寫了《保護哈爾濱關道衙門行動》報道。隨後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已列為危房和拆遷范圍的關道衙門受到重視。
遺憾的是,當時的關道衙門已被濫建的棚戶淹沒,道臺府已是一片衰微破敗景象,給復建工作帶來很多困難。
記者在一間展室看到了一張《哈爾濱關道衙門房圖》,這是最初的設計圖紙,旁邊掛著的是復建的規劃圖,兩圖粗看大體相同。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介紹,這個設計圖紙是在長春檔案管理部門發現的,繪制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復建規劃圖就是據此而來,但復建時也做了很多改動。至於原來的關道衙門到底什麼樣,到現在也沒找到相關的圖片資料,因此至今還是個謎。
還有考古發現的文物也有待專家深入研究。比如,根據史料記載,哈爾濱淪陷後,關道衙門曾經是偽滿洲國的兵營。考古中就發現了一張趙尚志的通緝令,賞額是1萬大洋。當時這1萬大洋是什麼概念?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目前這張通緝令已經被確定為省級一類文物。
相關資料
近日,哈爾濱市公布了56處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是繼1995年和1998年之後十年,哈爾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又『添丁進口』,且新增數字是此前的兩倍,其中不僅有市民耳熟能詳的建築名勝,更有重新挖掘整理的少為人知的革命歷史舊址。
此次公布的56處文物保護單位,是文物專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本轄區內符合要求,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點,經過科學論證和嚴格篩選後確定的。如哈爾濱關道衙門舊址(俗稱『道臺府』)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哈爾濱城市開埠的見證;中東鐵路管理局舊址是中東鐵路由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變成人民鐵路的歷史見證;霽虹橋為典型的俄羅斯建築風格,具有極高的設計水平和實用價值;周恩來在哈爾濱居住地位於道外區靖宇大街23號,是周恩來建國前兩次來哈下榻的地方,對研究早期共產主義運動史和中共東北黨史有著重要價值。還有馬迭爾賓館以及風格迥異的各國銀行舊址,其建築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都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