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2日電 1月21日,記者在牡丹江市農業局了解到:在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的5600元當中,靠龍頭企業農產品深加工就增加2300元。目前該市已形成了具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75戶,實現總產值41億元,同比增長10%。產值或銷售額超億元的農業企業達到10戶,超10億元的2戶,農產品商品轉化率和精深加工率已達到75%和32%。
天津寶迪來了、香港正大來了、河北三鹿來了……2007年,牡丹江市農產品加工業可謂群『星』雲集。一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一頭連著農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正是具備了這種特殊的『焊接』功能,有人把龍頭企業比喻為農業產業化的『芯』。
寧安市東京城鎮振興村從2006年開始利用蔬菜大棚搞起了食用菌種植。去年他們種植的香菇不僅遠銷到國內的大城市,還打開了俄羅斯市場。通過龍頭企業參與,他們的種、養加產品不僅暢銷而且昇值。近年來農民的增收都在兩成以上。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牡丹江市建基地,上標准,搞訂單,『第一車間』的生產經營水平不斷提高。截至去年底,該市一品村已發展到394個,佔行政村總數的44%,專業鄉鎮25個,佔鄉鎮總數的45%,從事農業專業生產的農戶達到12.5萬戶,佔農村總戶數的48%。全市『三品』認證面積達到594萬畝,比上年翻了一番。該市共完成訂單農業面積298萬畝,佔全市播種面積的42%,訂單總額達32.5億元。牡丹江市有14.8萬戶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拉動農民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
龍頭企業的產品來自農村,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就在田間。因此,龍頭企業經常『反哺』農民,農民的產品優先供給企業。 寧安市渤海集團把所有種田農戶列為他們的員工,把田間列為第一生產車間,打造利益共同體。采取了農民有償幫助企業代儲玉米的做法,既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又有力地緩解了企業的倉儲壓力和資金周轉問題。 海林農場在保障供應的前提下,引進了完達山乳制品企業,又分別引進了蒙牛、伊利兩家大型乳品企業在海林農場設立了奶站,通過三家的競爭,來保護農場養殖戶的利益。目前海林農場的優質奶每公斤收購價達到了8.2元左右,遠遠高於當地奶的收購價格。
牡丹江市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以城鎮經營為方向,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提出要加快中俄高新技術合作示范園區、農產品出口加工園區和寧安農場農墾新城建設。
在龍頭企業的基地建設方面,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采取土地反包倒租的形式,將農民變成龍頭企業『第一車間』裡的真正工人,這樣既解決了基地建設中土地不連片集中的問題,又將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