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4日電 題:關注十項民生工程 讓百姓就業路越走越寬敞
①就業再就業工程篇
『重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60萬人就業再就業……』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詞匯所承載的美好和希望,令人心潮激蕩。怎樣讓求職者更好地邁上就業路?怎樣讓就業這樣的民生『焦點』成為民生『亮點』?代表、委員們心系百姓,競相吐露心聲。
創業引領就業新航向
解決就業需要創新思維,更需要創新發展。省政協委員、省勞動保障廳廳長秦玉德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富民之源。『創業帶動就業』是符合我省社會現實、和諧解決就業難題的創新之舉。只有成功的創業,纔能帶動成功的就業。企業只有保持快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纔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
秦玉德說,面對日益復雜艱巨的就業形勢,不斷完善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通過政府的優惠扶持政策,幫助勞動者實現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為此,應創新發展理念,把全民創業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進一步破除有風險的事不敢乾、難度大的事不願乾、無先例的事不肯乾、念鄉惜土、守株待兔、『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好』的舊觀念。既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不斷提高勞動者自主創業能力和水平,又要高度重視本土創業,把引進外資與刺激民間投資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廣大群眾在市場經濟中大顯身手,讓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通過樹立和推廣創業典型,在全社會形成勇於創新、敢為人先、崇尚成功、寬容失敗、誠信立身、信譽興業的創業文化。
哈爾濱市南崗區婦聯為婦女姐妹再就業找到了創業之路。『巾幗巧手制作展』展出的中國結、蘇繡、十字繡、傳統刺繡等300餘件,都出自南崗區下崗姐妹之手。記者 吳樹江 攝
普通勞動者在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創業過程尤其是初創期,憑一己之力要克服這些難題是不現實的。對此,秦玉德說,這就需要政府部門把創業項目、創業教育、信貸支持、開業指導以及技術和法律諮詢等一系列的創業要素整合起來,為創業者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此外,還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化解創業者的創業風險。
根據市場『量身訂做』人纔
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就業對構建和諧社會舉足輕重。『我省就業形勢依然嚴峻,2008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突破20萬人。就業工作要不斷探索新的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和工作內容。』省政協委員、黑龍江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申林說,在全省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應該對培養人纔的方向、目標、規格明確定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學科專業建設和人纔培養模式。通過教育思想和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給學生更多有用的知識,促進其技能、能力的提高,這樣,學生走出校園,在就業市場上纔能具有競爭力。
申林說,為了讓畢業生與就業市場零距離,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的地域范圍和數量非常重要。只有高校與實習就業基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共同肩負人纔培養使命,纔能解決大學生的實踐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學生纔能與就業市場越靠越近,令人棘手的就業問題纔會迎刃而解。
無論是校企合作,還是根據市場需要開展訂單式培訓,『量身訂做』的宗旨在於使求職者少走彎路。秦玉德說,作為勞動保障部門,要以創業培訓為突破口,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鼓勵和支持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生、復轉軍人及社會各類有創業願望的人,通過培訓提高創業能力,促進其成功創業。
轉變擇業觀仍是當務之急
省人大代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田文媛說,就目前人纔市場的供求形勢,供大於求只是表面現象,可以說是『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共存。這其中有結構性和體制性的問題,但轉變擇業觀仍是有待突破的問題,求職者需要認真思考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起來的現在,到底用什麼樣的觀念對待自己的事業,如何將實現自我價值和國家整體發展形勢相適應,怎樣去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等等。
以高校為例,田文媛說,一些畢業生在選擇崗位時,還是按照先機關、再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思維慣性,而不願意去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事實上,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也好,民營企業也好,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一定只有進國企纔有更好的發展和作為。因此,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其他求職者,根據就業市場情況為自己准確定位,同樣是實現就業再就業的關鍵之舉。
觀念的轉變並非一蹴可就。為此,申林建議高校設置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課程,定期舉辦職業生涯論壇,訓練畢業生掌握成功擇業的技巧,使學生從入學伊始就對如何定位、如何創業有所規劃。
懮民之懮者,民亦懮其懮。會裡會外,代表、委員們關注民生,暢談民生,並致力於改善民生。他們表達著一個共同的心願:只要我們用真心、動真情、下真功,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百姓的就業路一定會越走越寬敞,惠民之花一定會在千家萬戶綻放。
鏈接
2007年我省就業再就業十大指標超額完成
全省城鎮累計新就業人數82.05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117%。-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4.39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124%。-全省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6%,低於計劃目標0.34個百分點。-全省實現勞務輸出170.8萬人次,完成全年計劃的114%。-全省實現登記求職118.4萬人次,完成全年計劃的125%。職業介紹成功68.87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150%。-全省就業再就業技能培訓35.9萬人,完成年計劃的144%,培訓合格率達96%,就業率達73%。-全省參加創業培訓4.42萬人,完成全年計劃的147%,培訓合格率96%,培訓後成功創業和自謀職業2.89萬人,創業成功率68%,培訓後有15650人領取小額擔保貸款29459.7萬元,新創造就業崗位7.32萬個。-全省共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群體4.41萬人,完成年計劃的143%。-全省42742戶零就業家庭全部得到就業再就業援助。-全省累計為2.7萬名下崗失業人員發放貸款5.2億元,分別完成年計劃的181%和174%。
2008年力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
2008年,我省將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力爭在推動創業、促進就業、減少失業上取得新突破。以貫徹實施《就業促進法》為契機,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進程,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0萬人,其中就業困難對象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完善法規政策,確保《就業促進法》的順利實施。-加大工作力度,推進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力爭全年小額擔保貸款發放總量突破16億元。-廣泛深入開展就業援助行動,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盡快實現再就業。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推進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創業促就業工作。以創業培訓為突破口,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加強失業調控,妥善處理各類遺留問題。產業扶貧扶貧重要支點
②扶貧工程篇
『扶貧好比杠杆,尋找到合適的支點,啟動一下,車輪就可以不斷向前滾動。』在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對扶貧工程建言獻策,他們找到了龍江扶貧的重要支點——產業扶貧。
扶貧與開發雙管齊下
一提起扶貧,人們往往會和給錢、給物聯系起來,省人大代表、東北農業大學校長李慶章認為,扶貧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在整個扶貧工程中只注重『輸血』而不注重『造血』,只是以資金注入,而並未使貧困者生存和發展的本領得以提高,這樣的扶貧治標不治本,很難持續發展。因此,要將過去單純救濟錢物的輸血式扶貧,轉變為增強貧困者『造血功能』的開發式扶貧。
代表、委員熱議十項民生工程。記者 吳樹江 蘇強攝
李慶章認為,貧困地區要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產業開發的路子,只有產業扶貧纔是治本之策。他建議,貧困地區要依據當地的特色自然資源,發展品牌化產業,實現專業化生產。特別要注意培育貧困群體的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努力走依靠市場化、產業化推動扶貧開發的新路子。
產業扶貧是改變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手段。沒有產業、項目,就不可能擺脫貧困;但有了產業、項目,不講究效益,擺脫貧困也只能是一句空話。省政協委員、寧安市副市長董景鐸說,依托龍頭企業,發展到戶扶貧項目已經成為我省產業扶貧的一個模式。一些貧困村依靠大草原、大水面的優勢和多年傳統養殖經驗,走畜牧產業化扶貧之路。采取『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方式,發展養牛、養羊等,為貧困農民脫貧開闢了一條致富路。
產業扶貧更要因地制宜。代表、委員們建議產業扶貧,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要搞『一窩蜂』,比如,東部有些地區的氣候、水土不適宜搞養羊,而一些地方卻鼓勵貧困戶養羊,就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反到增加了農民的負擔。董景鐸建議,各地要不斷調整貧困戶養殖業結構,以推廣扶持貧困戶從事特色養殖增收為目的,合理調整貧困戶養殖結構布局,探索到戶養殖特色產業的發展途徑,拓展貧困戶的增收空間。同時各地要積極為龍頭企業爭取扶貧貼息貸款,研究和制定有關龍頭企業為貧困農戶進行技術培訓給予支持的具體政策,強化配套服務,吸引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參與扶貧開發,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
觀念脫貧與智力脫貧並舉
李慶章認為不要只注重物質扶貧,更要注重精神扶貧,讓貧困者觀念上脫貧,自立自強,不依靠不依賴。
觀念脫貧要與智力脫貧並舉。省人大代表、齊齊哈爾梅裡斯達斡爾族區區長楊繼君建議,貧困地區的農民要擺脫貧困信息閉塞是主要障礙之一。文化落後,就缺少發展經濟的能力。因此他建議多開展送科技下鄉、建立科普書屋等,提高貧困者素質,培養一代新農民,讓農民懂科技,會用科技。
解決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問題,帶頭人是決定性因素。楊繼君建議,貧困地區條件差、資源少、人纔缺、困難多,沒有一支政治強、能力好、作風硬、會管理的乾部隊伍,是難以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改變貧困面貌的。因此,在扶貧開發中,要下力氣抓好貧困地區的乾部隊伍建設,提高基層乾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從而有力地推動貧困地區走向富裕。
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結合
省政協委員、東寧縣副縣長張富廣說,貧困村整村推進工作內容被列入了省委『十大利民行動』和省政府目標責任制,在整村推進過程中,通過開展扶持貧困戶發展到戶增收項目、對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改善貧困村公益事業條件、增加扶貧項目建設內容,並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徹底改變貧困村的貧窮落後面貌。不少貧困村的農戶用上了清潔能源、喝上了安全的自來水,這些變化讓貧困群眾體會到扶貧工程的成效,增加了致富的信心。張富廣建議,為了更好地扶持貧困村脫貧,省裡應多制定一些優惠政策扶持這項工作的推進,在資金方面增加投入。另外,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貧困村的建設標准也應有所改變,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公益事業條件、扶貧項目等標准都應有所提高,讓脫貧的貧困村建設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省人大代表楊繼君說,這幾年,整村推進確實為貧困群眾解決了不少生產生活上的難題,起到了應有的作用。有的貧困村建了休閑廣場,有了明亮的路燈,有的村屯還有了農民盼望已久的浴池,這些項目的建設,大大提高和改善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實現脫貧和把貧困村建設成為新農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扶貧工程是一項持久、系統的工程,讓扶貧工程的陽光普照貧困者,省政協委員、大商集團哈新一百購物廣場公司董事長計勇凱建議,社會各個層面都應該積極參加,建立長期有效機制,讓扶貧工程的陽光照進貧困戶的心中。
鏈接
近年來,我省扶貧開發工作以貧困村為主戰場,著力實施整村推進、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產業化扶貧三大工程。到2007年底,通過實施三批貧困村整村推進,已完成了1634個貧困村的扶持任務。我省共培訓貧困戶勞動力21.7萬人,轉移18.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8.6億元。
2007年,我省6家國家產業扶貧龍頭企業輻射農戶14.5萬戶,直接帶動貧困戶7.6萬戶,貧困戶已實現增收1.7億元,戶均增收2237元。由於龍頭企業的拉動,我省貧困地區的畜牧業發展步入快車道,促進了貧困群眾增收。
2008年,我省扶貧工作將通過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實施第四批750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將培訓轉移3萬名貧困戶勞動力,預計勞務收入達到1.5億元;新增國家扶貧龍頭企業5個,帶動貧困戶1萬戶。